标签:
杂谈 |
——漫谈教育随笔的写作
昨天,我与一位同事谈到写教育随笔的事情。这个同事讲,每天的教育琐事忙得人团团转。有些要写的意思,也没有写。看到一个个班主任整天的忙碌,真的不忍心,在抗击甲流的日子里,平常日子里的壮汉也累得到医院去打点滴。
这个同事,在有关报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应该说,不管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是可以的。我们探讨,之所以没有写下来,无外乎这样几个原因:写了,不一定发表,不能成为自己科研成绩的可见成果;不一定有意义,写了纯粹是浪费时间和感情;繁琐的事务和紧张的时间,使我们没有停下来反思和写作的时间。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急功近利不够自信,那么后者就是一线教师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我常常想,我们一线教师的随笔,能不能用三言五语写下来。因为时间太金贵,因为我们不能长篇累牍的收集那些貌似翔实的文字和理论素材。我们所写的是我们自己瞬间的思绪和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得失,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问题和小素材。
我们仔细讨论,我们所收集到得资料,完全是新鲜的,没有别人可能与之雷同。因为,我们面对时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我们作为教师也有作为个体的独特性。我们的教育实践及其显现出来的意义,就具有独到的价值。
很多人,都知道叶圣陶先生五块糖的故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可能有类似的情节,绝对不会有绝对的重复。我们的教育随笔,就是要挖掘我们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留心,在我们的是生活中类似“五块糖”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同学,却是班级劳动卫生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一个经常犯小错误的同学,成了管理本班几盆花的尽心尽力的好育花人。这种教育可以叫绿色教育,也可以称为让犯错误的同学两个自我展开斗争的教育。
我想到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镇西曾经说过,我们要首先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名人(或者是圣人),然后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的去充实自己,做到真正的名副其实。这是李镇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时所说的话,我想这也是李镇西先生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有时,我感到教育的改革是不能等待的,一线教师的教育思考对于改革成败关系重大。学生的生命的价值,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体现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未来的一种价值。当我们在慨叹制度不到位、投入少,当我们在计较着个人的名利得失的时候,教育的契机就从我们的身边一晃而过。我们的教师不乏奉献精神,积极地教育思考会让我们的这种奉献获取更大的教育价值!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海边捡拾被海浪推到沙滩上的小鱼,把它们一条条的捡起来扔到海里去。大人告诉他,何必在乎这几条小鱼呢?孩子回答说:“我可以不在乎,但是小鱼不会不在乎!”读到这里,我就想哭。我们在很多的时候,不是当仁不让,而是想方设法麻木自己的情感,然后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无奈中放弃了自己的教育思考。因为只有在麻木中,我们教育的良心才不至于很痛。本来我们是可以书写一篇教育诗的,可是当我们看到题目的时候,却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然后搁笔了。
当今社会,最大的悲哀不是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心灵和思想上的冷漠。十几年以前,我和学生一块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感到迅哥儿与当年的闰土是一种悲哀,现在我们也不难感觉到过去的发小和同学,在很多年以后,由于发展和境遇的不同,变成了当年的闰土和迅哥儿。我也和我的同事们一样,希望自己和比自己更年轻的教师,不愿做一个辛苦而麻木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愿做一个辛苦恣睢的教育工作者,同样也不愿意做一个辛苦辗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明天,应该有新的教育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们的教育思考,就是我们在前行的时候,不仅要出力更要用心思考,因为我们前行的地方是本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只有努力深刻多角度的思考,才不会走上一条集体无意识之路。让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前行的明灯,正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只有不断的思考行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才变得日益丰盈,我们耕耘过的土地才变得富饶和美丽。
我不愿意鲁迅《故乡》中的冷漠占据我的心头,当冷漠占据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心头,那么我们的民族就彻底没有希望了!
没有,我看到没有,我没有看到这种冷漠占据我们教师群体的心头。相反,我看到一种火一样的热情,正在慢慢的冰释着这种冷漠。但是我们要警惕这种冷漠,就像我们要警惕风沙侵蚀我们的国土一样,我们也要警惕这种心灵上的荒漠化。朋友,我们不能保证我们心灵的原野上没有荒漠。我们同时也都很清醒:当荒漠扩大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心灵的土地上再也不能生长出滋养人类生长的足够的精神食粮,那么我们自己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就开始上演了。
有人说,我不愿意成为教育家或某方面的教育专家。是的,我们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我们无法承受由于碌碌无为所带来的心灵上的苦痛。就像一个被推到手术台前的医生,他可能是一个技艺不是最精湛的,但是他要有足够的力量承受自己的不精湛给自己心灵上带来的压力。与其承受这种不能承受的压力,我们不如自觉地行动起来,在思考和行动中提高自己。可能我们的行动,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改变,但是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对象会感觉到。“我不在乎,小鱼在乎!”
我觉得,自己并不怎么高尚,只是觉得要把一种力量用在最应该用的地方。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因为自私,因为纷纷扰扰的教育变革,我们不能不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辨明前进的方向。(引用许修军校长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