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心田上的作文花开(修改稿)
——“关注写作过程”教学模式探析
作文教学,要关注写作中的心路历程。要让学生把学习作文与培养做人、热爱读书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然后教师在写作方法上因势利导,在思路上巧妙点拨,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优势,帮助学生慢慢地树立写作的自信心,逐步提高学习写作的积极性。
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指日可待。笔者结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认为关注写作中心路历程,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坚定信心找亮点:习作心田播希望
首先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写作的天赋。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就是写作上的“妙手”,因为一位名人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有了这样的自信以后,学生在各方面按照“妙手”的标准一一充实自己。例如,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会欣赏一些精短的文学作品,坚持写作(每天或者隔天写些观察日记或者心得)等。集腋成裘,就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
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好苗头,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没有个性的写作,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我把学生写的精美的片断,经过编纂印发给同学们观摩,或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讲评学生作文中的美言、佳句。如找出学生作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像讲评课本范文中的精彩句子一样进行分析。一个同学在一次话题作文中,写出一个比较好的句子——“鸟儿是北方冬天树上的花朵”。我简要的向学生介绍了文章的梗概,然后让同学分析这句话用在文章中有什么好处。让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及时肯定了同学们作文中的创新思维。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鼓励学生投稿,对于优秀的习作我精心修改后往各级各类报刊投稿或参与征文比赛。一学年中,有六十多篇学生作文在省市区校等报刊发表,其中有八人次获得编辑部稿费,有一人获得“语文周报杯”全国征文比赛二等奖,两人获得市三等奖,一人获得区一等奖。这在学生中间和家长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比学赶超的热情,例如张海强同学看到别的同学发表和获奖,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更好,刻苦钻研,结果有两篇文章发表,还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15元的稿费呢!有些家长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在“淄博师专附中杯”感恩征文颁奖时,获奖学生孙宇卉因为功课紧没能抽时间去领奖,她的母亲主动代为领奖。张泽瑞同学的作文多次获奖、发表,他的母亲主动到学校与老师交流学生的有关情况。语文科代表张伟的《搀扶之缘》缺少叙事情节,但是却弥漫着一种诗意的阐释。作文得了43分(满分为50分),我在惋惜之余没有去指责学生,而是帮助她研读范文《背影》中的细节描写,让她注意学习模仿,对于其已经写成的作文进行删减,作为散文诗投寄出去,后来发表在甘肃教育社出版的初中版的《学生天地》上,后来这个学生还收到了外省笔友写来的交流信,这一件事影响了她周围的不少同学。
二、面对挫折不灰心:历经风雨见彩虹
我说这些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写作的有心人,写作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要学会从失败中走向成功。
每次作文讲评,对于得分高的同学,在让他们享受同学羡慕的同时,我都利用课堂上的机会,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努力的方向;对于写作不成功的同学,常常是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赞美。由于自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我的读写课上(两节作文课,一节写作,一节阅读),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最好的。虽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的阅读面太窄。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不是不会写,而是没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仅仅在写作方法上指导是片面的。
我在积极的营造这样一种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完成基本的读写训练同时,阅读大量的自己喜欢的书籍,让学生的读书笔记有更充实的内容,让学生在写作课上真正有啥可写。当然学生的大容量读写要以教师的大容量读写为前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读书笔记大都在1——2万字,阅读量至少在10万字以上。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我在课堂上学生分别有一节课的阅读和写读书笔记时间。阅读分为浏览和精心研读两种形式,对于小说的故事情节之类,在欣赏的同时知其大概可以,用浏览法;对于文质兼美的片断,让学生抄读,并进行研讨。读书的内容选择,分为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决定,教师做阅读学习中的首席而不是对学生阅读内容横加干涉,教师通过开展读书笔记和写作比赛等途径对学生的阅读起宏观调控作用。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写教学札记和散文随笔,我每学期写作量都在一万字以上。
每学期学生的作文次数在12次以上,大量的读写,让学生感到后劲不足,于是我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或字词,或阅读,或赏析,或立意谋篇,或文字表达,找出自己的长处和弱项,有的放矢,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没等下次作文课到来,学生已经跃跃欲试,这正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期盼和积极创造的一种教学氛围。
三、特殊学生不放弃:写困生花开心头
现在的学生作文,一般是以练习话题作文为主。不少的老师有自己的话题作文题库,这样免去了命题和一般性的指导之劳苦。因为作文课命题,多选用中考话题作文,其最大特点就是,不仅有要求,而且有很巧妙的写作提示语。教师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辅导写困生上,写困生的写作障碍包括一下四个方面:心理状态欠佳,思路没有打开,阅读和生活积累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存在障碍。
有个学生在作文课上迟迟不肯下笔,并且脸上露出一种痛苦的表情。我走过去悄悄的询问,学生说他很烦作文。我问他烦的原因,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开始厌烦作文的?这个学生一一向我说了一些情况,我觉得这个学生说的很实在,便建议他写一篇话题作文——《作文的烦恼》。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打开了,这篇作文内容较为充实,我给这个学生一个不错的写作评价,以后的作文课上学生的懒散一扫而光。我觉得平时的作文训练,不要把标准定得太高,太高反而实现不了。首先要让学生打消作文课上的为难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写作的乐趣,知道怎么写,怎么收集写作素材。
在作文课上,有个学生明显的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看了他的作文以后,我也觉出明显的是在应付。有一次,我在这个学生的作文中看到他写了自己在海水浴场洗澡的奇遇。从侧面了解,这个学生的父亲曾经多次带一家人去海滨游玩。我觉得这是这个孩子在写作上的亮点,于是找到这个学生,肯定了他写作上的成功之处。他感觉很意外,听我中肯的评价以后,他表示还能写得更好。经过一个周末,这个学生把自己重写的作文交上来了,篇幅是平时作文的三倍。不仅如此,这个学生还讲,为了写好作文,还参考了其他书上的有关内容。我给这个学生再次鼓励,并讲清楚了抄袭和创作的区别,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对写作文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有个学生经常不交作业,我在作文课上给他的任务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或者片断,跟老师说说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工工整整的抄写在作文卷上(字数自然不能低于六百字),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写的,想一想自己应该怎样写。就这样,这位同学一学期下来,也写出了两篇以上的良好作文(作文满分五十分,四十分以上为良好)。教师要把读写教学定位于,为了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揠苗助长,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伤害。
四、众人憷头师垂范:师生互动花怒放
教师坚持每次都写下水文,不现实。但是教师布置了写作任务以后,要做到:如果这篇作文要自己来写,要写得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有些作文,学生写起来比较顺手,教师没有必要写下水文。如果学生对于所写的内容,感到比较困难,教师就要利用下水文,给学生引路。
例如我布置学生写一篇电影观后感(学校集体组织学生看电影《热带丛林历险记》),以前学生也写,但是大多是一种应付,教师也不把它当成一次作文来对待。学生知道这样的观后感,在我这里没法过关,都有为难情绪。我提出和同学们一块看,一块写。电影的情节是很吸引人的,但是要写观后感并非易事。因为这种感想里面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看完电影以后,我用40分钟的时间,写出了一篇观后感。作文课上,学生正不知如何下笔,我把自己的观后感及时的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有两篇学生作文还发表在《校园文化》报上。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以一种平等的状态,开始构思;并以一种适当的方式(例如在黑板上板书)激励、提示那些思路上有困难的学生,实现师生的写作互动,可谓教学相长。
要让学生学会写作,教师最好能做写作的有心人,笔耕不辍,练好内功,关键时候才能够现身说法。
这种向写作的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一旦产生,会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读写动力,我的学生的很多发表的稿件是自主写作中成功的。善于进行写作教学教师不是现场指导学生写出几篇好的作文,而是让学生具备向读写之挫折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五、写作指导为无为:科学育花花满园
写作课上,时间完全还给学生。写作课最大的弊端是教师的过分指导,占用了学生学生自主想象和联想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作文课上,一般用作文卷写作。作文卷上,有写作的内容和要求。所以一上作文课,我的工作就是让课代表迅速把作文卷发到每个同学手中。有了这个便利,在我执教的作文课上,完全由学生自己审题并在规定时间内(40——60分钟)独立完成。这样免去了教师无谓的指导(特殊情况做一分钟点拨),有利于学生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很快进入“高度亢奋中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所造成的那种最活跃的、最佳的‘思维态势’”。即使有的学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每个学生的写作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要注意引导完善而不是强行的干涉。如果学生都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注意观察学生写作上的个性特征:思路的快慢、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语段组织是否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巧妙,会不会刻画细节,语句是否有文采,能否与要表达的主旨相得益彰。这些,都是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前需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这里面既体现了学生的写作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发映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指导。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永不懈怠。只有虔诚和执着才能得到艺术之神的青睐,她才会把珍贵的礼物——灵感,送给我们。“妙手偶得之”中的“偶得之”,指的是一种“机遇”或“灵感”。用思维学理论揭示:“机遇”或“灵感” 是人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一种心理功能,是人类在高度亢奋中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所造成的那种最活跃的、最佳的‘思维态势’。”我常常提醒学生,人的大脑开发利用率只在5%左右,在写作方面只要自己热爱写作,多读多写,就一定会出现奇迹。列举苏东坡、列夫托尔斯泰等的事例,让学生懂得,勤奋读写,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六、立足实际做文章:扎根生活花鲜艳
教师在指导学生从课文、优秀作文中学习写作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搜集提炼素材。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到淄川第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又是远离父母,很兴奋。于是,我让学生写出每天的见闻、实践活动和感受。学生写后交上来,大多都像流水帐。我精心批改后,建议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有关文段,写好细节。一周的基地生活结束后,我把学生写得比较成功的文段,编成《基地生活撷趣》,印发给所有的同学。让学生从自己的成功中感悟写作方法,从周围同学的成功中获得启迪。
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再是学生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也有困惑、迷茫和杂质。帮助他们拂去心灵上的灰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和温暖,写出好的作文其实并不难。为此,我在初二下学期,每周坚持为学生从《意林》和《快乐心情》等杂志上寻找“心灵的鸡汤”(100——300字的短文)——针对学生流露出来的心灵和思想上的问题,可谓对症下药。回顾一学期以来为学生抄写的55篇短文,可以分为“自尊自信”、“与人为善”“成功智慧”和“美在心灵”等几个主题。随着这些短文,一篇篇的出现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疙瘩,被悄悄的解开了:对爱唠叨的父母多了一份理解;面对同学之间的摩擦,多了一份宽容;针对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学会了选择;在困难、挫折和烦恼中,学会了如何找回自信快乐和成功。这样的读写,实现了作文和做人的双赢。仅一篇话题作文《我因此而美丽》(在课堂上用40分钟的时间完成),就涌现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文,一百一十五篇当堂作文中,有十几篇在校报《绿野》上刊登,发表的作文占到所有学生作文篇数的八分之一。通过这件事,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本身就是一座写作和教育的富矿,我们要善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