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社会的发展提出的要求,但是现实中素质教育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正是在名与利筑起的荒山野岭中,开辟出素质教育的蹊径。
读过《论语》,我们知道,早在两千年以前,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希望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好的素质,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前程。然而,那个时候,并非人人有学习的机会。是孔子最先提出“有教无类”,降低教育的门槛,只要交上一束干肉的学费,就可以做他的学生。孔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早年贫寒,为了生存,他学习了很多的技艺。懂得生存的艰辛的孔子,并不让他的学生局限于书本上的框框条条,而是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和成长环境因材施教。我们说,两千年前的孔子从事的正是一种让他的学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素质教育。孔子在这条风雨之路上走得并不顺畅,他是在披荆斩棘中前行。
《杜威的教育文论》和《陶行知教育文集》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杜威,这位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曾经红火过,曾经遭遇过多数人的非难,最终是他的教育理论让人们登入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殿堂。陶行知,这位继往开来者,更是为在灾难重重的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有益的试验和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似乎目睹了如今教师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给教师的建议》还是那样的有的放矢,那样的中肯。洋思模式、杜廊口经验以及方兴未艾的学案导学,正是如今的人们对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发展素质教育的有益的探索。
读教育名著,接近大师的心灵,你会感受到一份执着,你会受到一份感动,然后奋然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