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
|
||||||
|
文 / zczcf |
——昆仑镇第一中学建校二十周年侧记
在孝妇河畔大奎山脚下坐落着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淄川区昆仑镇第一中学。大奎山又叫金雀山——传说它是由王母娘娘头上的金簪演化而来。这只贪恋人间的金雀,因为受伤也因为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就在此安顿下来,化作大奎山。当地人都相信,总有一天,雄鹰会展翅翱翔。创建于1984年的昆仑镇第一中学就是这样一只雄鹰。 昆仑一中原名淄川三中,是一所正在建设中的区属初级中学中途由昆仑镇接管。建校之初,在总建筑面积两万平米的西侧,一字儿排开的是五幢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另一半的东侧则是荒坡、茔地,没有大门更缺少院墙。校园里卖零食的和专门找茬闹事的闲散人员让人防不胜防,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处于半瘫痪状态,每年两百多名毕业生而能考上高中的屈指可数。当时的“三中”的“三”有两层意思:管理松散(三)和“三”流学校。当地的老百姓心疼孩子看了揪心,老师想教出成绩却干着窝火。 只要撒汗水,土地变黄金。昆仑一中的几届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一道,不等不靠,领着学生搬运土石上万立方,使满是沟沟坎坎的荒坡变成了靓丽的操场;栽种花木近千株,形成了环绕操场、楼区、甬路的一个个绿化带和美化园区;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修建了整洁美观的院墙和大门。乘借建校的东风,学校制定并落实了教室、办公室和卫生区卫生目标责任制和包括门卫在内的学校各项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经过努力,学校实现了“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株花木都能育人”的新景观,先后被淄川区委区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单位”和“文明单位”,被市卫生局命名为《淄博市学校卫生先进单位》。来昆仑一中参观的人都说:“昆仑一中变了,变得让人认不出过去的模样来了。” 真正改变的还是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十几年来持之以恒地抓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放松。学校鼓励教师订阅教育教学刊物积极参与教研教改。学校还制定并落实了《昆仑一中教职工考核办法》对教职工的备课、上课、教学效果、思想道德和其他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评定,制定并落实了“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上争优创新,而且在培养音体美特长生方面和其他课外活动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校德育室、书法室、语音室、实验室、练功房一应俱全,周一至周五的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是课外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不同的课外活动。九七年学校分别获得淄川区物理报知识竞赛一等奖和全区初三数学竞赛第一名,九九年学校被评为淄博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二零零零年学校被评为淄博市教育先进单位(同年度,全区唯一一所学校获此殊荣),二零零一年昆仑一中获得淄博市初中组篮球比赛第一名,同年还被评为淄博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同是在这一年,昆仑一中成为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 现在的昆仑一中走上了教育初步现代化的轨道。学校建起了全区首屈一指的多功能教室和视频会议室,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实物投影仪、电脑和其他多媒体设备;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可以上网学习和查阅教育教学信息、资料,并通过校园网实现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有十年之久的昆仑一中“绿野”文学社走出了一条“一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育人”的文学社团活动之路。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百家”和“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百家”等荣誉称号。校报《绿野》报发表学生作品一千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爱好文学、品学兼优的莘莘学子,全国、省市区报刊上累计发表师生作品200余篇,从昆仑一中毕业的学子有十余名通过高中段的继续学习考入了清华、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 如今的昆仑一中正象一只矫健的雄鹰,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乘着新课改的东风展翅翱翔。 《淄博日报》(大概2004年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