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山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研讨会(转载)
(2012-04-26 07:46: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校管理 |
参加山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研讨会感悟 |
时间:2012-04-19
16:15:40 |
------参加山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研讨会感悟 肥城市潮泉镇中心小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四月的青岛城花红柳绿,风光旖旎,雨中的八大关红瓦绿树,碧海蓝天。4月13-14日,山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研讨会在美丽的青岛八大关景区召开。非常有幸能参加这次大会,通过一天半的认真学习对校本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将参加会议的所闻、所思、所感、所悟简单汇报如下: 一、专家报告------拨云见日点迷津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课程专家吴刚平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校本课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大家现场互动交流。 通过认真聆听吴教授的报告,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不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它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本课程等同起来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需要注意的几点:1、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开发本土文化,也可以开发本土以外的,不要把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狭隘化,窄化。 2、“校本”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3、校本课程由谁来开发---教师和学生(建议应该成立一个课程建设指导小组或者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4、校本课程是“课程”,不是兴趣小组活动。但是它离不开兴趣小组活动,可以从兴趣小组活动走向课程。 5、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是一项,而应该是一个体系。不应该是单一的或者唯一的。 (二)开发校本课程意义。 课程总与生活在一起。我们为学生设置了什么样的课程,就是为学生设置了什么样的一种生活。课改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建设的着力点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专业离不开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但是教师的专业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教学的。课程的执行和开发的能力,也应该是小学教师的专业之一。 4、校本课程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它不是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也不必服从、服务于国家课程。它和国家课程一样,都服从于素质教育,都服务于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宗旨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为了学生;2、从学生出发;3、以学生为主体 二、经验交流------万紫千红总是春 会上,青岛市普教教研室王旭昌主任做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发言,全面介绍了课程改革以来,青岛市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他在报告中强调了这么几点:一是建立培训机制,提升课程理念;二是明确目标程序,搞好课程开发;三是构建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四是改进教学方式,规范课程实施;五是强化课程管理,搞好教学评价;六是着眼师生发展,搞好教学评价。 在课程内容方面,青岛主要在民主文化领域、社会探究领域、生命教育领域、艺术探究领域、体育健康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青岛市普教教研室编制的《百花齐放满园春——青岛市中小学校本课程模块选介》画册,涵盖青岛市高中、初中、小学80所学校的成果,可以说,青岛市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确是“百花齐放满园春”。 然后,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小学、滕州市第五中学、青岛第四十七中学、山东省实验中学、曲阜市实验中学、滨州市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潍坊市广文中学作为先进单位的代表进行了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经验介绍。 潍坊广文中学的赵桂霞校长,是最后一个发言,却让与会者们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触动。她从一个“发现”开始,引出了一种课程设计。2007年,广文中学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学校用摆设主席台、各类代表发言等传统方法举行毕业典礼后,赵校长来到初三教学楼巡查,一张刚刚被砸坏的桌子赫然入目。学生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宣泄了自己的“离校情绪”。这种看似正常的现象却被善于研究问题的赵校长抓住,开始了专题研究。于是有了2008年的“离校课程”,确立了“倾诉感恩”“担当责任”“把心留住”三个课程目标,按照“主题班会”“毕业校会”“校园送别”三个课程板块层层推进。从赵校长展示的一幅幅感人的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离校课程”带来的教育效果,最令老师头疼很固执的一个孩子在班主任面前含泪低下了从来不肯低下的头;一个经常跟老师顶嘴的女学生在离开老师的时候却哭成了一个泪人。看着一幅幅的感人场景,我深感“能打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广文中学经过调研发现,学生幸福感的第一来源是“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课程化”的理念,催生了广文中学的十大活动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入校课程、班会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阳光60·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离校课程。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出发,是校本课程的设计原则。在对学生三年所学学科知识点的学习难度进行了调研后老师们吃惊地发现:在英语学习上,出现了群体难度的现象,即男生的英语成绩普遍没有女生高,而“男生发音障碍”成为导致与女生英语差异大的重要原因。由此,广文中学对学科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开发出“学前引桥”“难点引桥”“发展引桥”三类“引桥课程”。“学前引桥”旨在帮助初一新生消除学习的前置障碍;难点引桥课程,重点在于破解学习难点,减少两极分化;发展引桥课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其顺利适应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三、现场展示------春色满园关不住 会议代表还分组考察了青岛二中、青岛二十六中、青岛嘉峪关学校,了解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况,听取学校介绍、观摩相关活动。作为小学段代表,我们来到了青岛名校---青岛市嘉峪关小学。嘉峪关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位于风景秀丽的八大关景区,学校前面的街上全部栽植的枫树,因此,学校整个校园文化渗透着浓浓的枫叶情,教学楼上有枫叶、班级文化中有枫叶,“枫叶红了,我长大了”,在层林尽染中,每一种色彩都是一段记忆,每一种色彩都是一次积蓄。教育的诗意与浪漫就这样浸润在嘉峪关学校的空气与传承中。 与会代表首先参观了各班的班级文化墙“班级枫树下的故事”和走廊文化,然后进入阶梯教室,观摩了嘉峪关学校教师方崇彬执教的校本教材《我们也是哲学家》一书中“名人故居该不该住人”一课。 《我们也是哲学家》是嘉峪关学校围绕着“善的教育”这一特色品牌开发的一门学校课程。它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唤起学生心中的的哲学思考意识,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正确的认知,逐渐形成全面而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将自己和世界联系起来,拥有独立探求真理的精神,走向“格物致知”的境界。《我们也是哲学家》按照学生年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规律,把话题按难易程度分为低中高三级。每册都由“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下都有不同的话题。这些话题都源自学生的真实生活。诸如:“爸爸、妈妈的要求于老师不一致,我该怎么办?”“流浪猫该不该喂?”“我该不该争第一?”等等,这些话题都使学生们面临两难境地,从而引发学生们的思辨。学校创编这套教材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们通过课程的学习能亲近哲学,享受哲学,收获智慧的人生。 公开课结束之后,嘉峪关学校校长徐学红就校本课程建设专题,进行了经验介绍。 四、反思自我------而今迈步从头越 正如,研讨会正式开始时,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副主任高洪德所言:“一个没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一个没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反思我们自己,学校的灵魂是什么,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校本课程? 1.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关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指导性资料严重匮乏。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及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怎样正确地给自己的定位,怎样使得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艺术性……所有这些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2.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原因有多方面的,有知识缺陷方面的,有精力透支方面的, 教师的主动性未能发自内心地体现。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3.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验是课程开发的必经之路,课程开发者必须眼睛向下,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必须走与实践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 4.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5.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校本课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所带来的新变化让全体师生有了全新的体验。三级课程治理模式让学校、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权。下一步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在课程改革中不断积累材料,总结经验,使学校充满浓郁的科研氛围,形成一整套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新课程的探索、实践和反思中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