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论语》看如何面对挫折
(2012-02-10 21:25: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 |
九、如何认识人生中遇到的挫折?(35-38)
答:1、当人们的美好期待和希望,经过种种努力,由于各种干扰和阻碍不能实现的时候,便是遇到了挫折。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可避免的遇到挫折。
2、人们也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3、挫折是一柄双刃剑。挫折可以消磨一个弱者的斗志,让其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信心。挫折也可以磨炼一个强者的意志,使他变得更加坚强;挫折激发强者的斗志,使他产生巨大的力量;挫折可以使一个强者,在失败后变得更加聪明。总之,挫折是一个强者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十、如何做到挫而不折,积极进取?(48-51)
答:1、直面挫折,不畏不惧。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2、冷静分析,从容应对。冷静分析造成挫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找出战胜挫折的良方。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3、自我疏导,自我排解。多想人生种种美好的东西,也可以多参加让自己愉快的活动等。
4、遇到挫折,主动寻求帮助。向朋友、老师或者家长倾诉,请求他们的帮助,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重新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决心,找到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
5、积极进取,探索创新。要学会坦然面对挫折,还要突破习惯性思维,积极寻找战胜挫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挫折,一个频繁出现在我的思想视野中的词汇。从数年前看到,今天又在《思想品德》课本上看到《中日青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想到以前常常在教育类文章中常常提到的挫折教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了挫折人生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温室里培育不出让人赞叹的花草,纨绔子弟中很少有出类拔萃的少年。
一方面,是中国的父母们,在各种挫折面前恨自己的羽翼不够丰满不够辽阔,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撑起一篇没有风雨的艳阳天。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父母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深深的担忧。
实际上,孩子挫折教育的缺失,反映在父母的思想意识领域的混乱和教育理念的南辕北辙。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就是《康熙大帝》,大家被电视剧中孝庄皇后和康熙两个人深深的感动着。感动之余,人们忘了自己可以做那样的人。
孝庄皇后,在儿子出家孙子幼小的情况下的,下嫁多尔衮的权宜之计和运筹帷幄。她在种种挫折和不幸面前,心中装的是天下苍生和国家社稷,这一点我们很多人无法企及,所以我们很难萌生那么伟大的抗击挫折的伟力!
也正是这种中的挫折,提高了幼年康熙的思想认识和处事决断能力。孝庄皇后,在重要的关头和危急时刻,都要带上自己的幼小的孙子,要他从小感受江湖的风浪和人生的险恶,用自己的整个身心现身说法,感受什么叫作无所畏惧和大智大勇。
有人说过,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孟子那样的大家,就是因为没有了能培育孟子的伟大的母亲。我们说,如果没有孝庄皇后,就不会有让人仰慕的康熙大帝。因此挫折教育,应该是父母 和老师现行,这也符合“其身正,不令则行”的教育理念。
实际上,弱者就是弱者,历史上不是有扶不起的阿斗吗?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育,实际上都是做着扶起阿斗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首先把被培养者看作阿斗,不自觉中每个教育者和引导着也都有了阿斗的心态。
《论语》中有句话是,“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正是险恶的环境,才更能磨砺人的意志。据说没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橡树,是不会有坚硬的材质的。人也是一样,就是这有挫折更能磨砺强者的意志。人身上的巨大潜能,正是在困难和逆境中爆发出来的。
大家都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据说由此李广夜巡,发现一头斑斓大虎向自己扑来,迅速拔出利箭射去。第二天,李广又到了自己拔箭疾射的地方,不禁哑然失笑。哪里有什么斑斓大虎,却见一虎状的巨石屹立身前。再看自己射出的箭深深的没在石中。李广感到不可思议,几次拔箭试射,都无法拔箭射入石中。实际上心理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一些险恶的环境中,人们的潜能会得到极大的激发。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曹子建七步成诗的故事。虽说是曹子建才思敏捷,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会有这样敏捷的才思的。我想我们每个人,只要留心一下,自己身上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成功,我想这里面也有大禹的父亲衮的功劳。衮治水的失败,给大禹治水少走弯路提供了前车之鉴。有一种1605的农药,就是经过1604次失败的基础上成功的。我们的农药发明者之所以成功,就是经过这一系列的失败的之后,真正摸索到了成功之门!
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的强者。不要忘记《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就是蚊子可以打败狮子。我们理由把自己看成一个意志薄弱者,因为有一句名言,大家要记取,就是世界上唯一能打败自己的人就是绝望的自己。
我们把让自己成为一个绝望的人,应该怎么办呢?就要面对挫折,进行冷静的分析,找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条件导致自己失败。如果是主观因素,就要调整自己心态思想和言行,重新再来。如果是客观条件,就要审时度势,或者调整自己努力的具体目标和方式方法途径。
看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真正理想的目标,就是让自己成为周公旦那样的政治家,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实际上,孔子身上不具备周公旦那样众多的客观条件。譬如孔子不是天子的弟弟,也没有继承天子位的幼小的侄子需要辅佐,更没有周天子祖祖辈辈的人气和积累起来的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基业。鉴于这样一种情况,孔子在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之后,提出了“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上比”的人生目标,利用自己善于学习融会贯通的本事,研究了周朝和夏商等的文化礼仪传统,以及民风民俗与政治经济和世态人心的相互影响,将文化宣传和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具体目标。孔子根据自己的特长,极具创造性的利用自己擅长和精通的六艺作为自己移风易俗的具体形式和承载途径,让人们在不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感受到一种高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质量。
在挫折面前,孔子是自我排解和疏导的大师。《论语》中,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反映了这一点。孔子是礼乐大师,在陈蔡之厄中,他仍然讲诵弦歌不息。在齐国他的政治理想遭遇挫折,没有被齐景公重用,但是我们看到了“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憨态可掬。
有人可能把孔子想像成,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老夫子。实际上,孔子是一个善于创新思维,不墨守成规的人。“温故而知新”,可以看出孔子的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思想。“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可以看出孔子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是顽固不化不固执己见等等。正是由于孔子身上具有这样一些优秀品质,才使他在出使十几个国家地区历经十四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在不断完善自我利国利民的同时,成就了他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的卓越人生并带出了另几千年以后的世人刮目相看的卓越的师徒团队,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