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过《论语》看青少年该如何走向自立

(2012-02-08 22:07: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

六、少年应如何走向自立?(18-21

答:1、自立,就是克服依赖性。

2、独立思考,自主做决定。这并不意味着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想反他人意见是我们自主决定的重要参考。

3、积极锻炼,提高自立能力。

青少年应该怎样走向自立。实际上关于自立,是每个人终身都在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这是达到的层次不同而已。孔子在《论语》中有“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我想,孔子在这里讲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也是自立中的一种。

实际上,如果不是自立,也就是有内涵的自立,而是他立,即使是在船坚炮利基础上立起来的傅仪皇帝不是也灰溜溜的下台了吗?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君子“不患不立,患无所以立”。看来孔子是非常注重立的内涵的,自立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就是看你自己做的事情到了一种什么程度。你在做这件事情时的心态和思想,是不是最辽阔高远的,你的言行是不是最高质量的,是不是对他人和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

现在很多人,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看看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实际的名利上的报酬,如果有就干,如果没有就放弃。因为鉴于这种狭小的心态和思想,很难有真正在众人心目中立起来的人物。即使有这样能力的人,也因为他心胸的狭小而夭折于自己的鄙陋。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们是被假大空害苦了。因为很多喊着假大空口号的人,做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事情,倒不如我们一上来就喊着自私自利的口号来的实在。实际上,大家不要忘记,在我们人类发展历史上,总是存在着各色各样的人,有很多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那些说的和做的一样的仁人志士。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着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的努力。

有人可能要说,就像是孔子这样的圣人,尚且到了三十才而立,我们现今的青少年为什么要早早的谈自立呢?这里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三十岁的那一年,齐景公与晏子到了鲁国,想孔子请教秦国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分析说,秦穆公这个人,志向远大,行为中正,善于识别和使用杰出的人才,即使称王天下也是不值得奇怪的,何况是称霸中原呢?齐景公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大家知道齐景公什么人啊?是一个非常希望自己像齐桓公一样,做出一番霸业的人物。而且他的身边,有晏婴这样贤明的宰相。他与晏婴一起到达鲁国,而且请教孔子后心悦诚服,说明孔子在“礼仪”的钻研方面和宣传方面已经达到了一种很高的程度,他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

孔子这所以在三十岁的时候,就有所建树,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培养起了崇尚礼仪的兴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有人说,我们这里讲的生活自立能力,你怎么讲起了蕴含人生深刻哲理的礼仪呢?是的似乎有些跑题。那么我们书归正传,就是孔子在《论语》中告诉人们,我小时候贫贱的缘故,学会了很多谋生的技艺,这是现今的君子们所很少具备的。有些小朋友听了,非常高兴。说孔子小时候就学会了那么多的生存技能,是因为他生活贫贱,是被迫的。我们今天吃穿不愁,就不用去学习什么做事情的本领了。

著名的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的教育理想中,提到了一个生利教育,就是人人都要成为生利之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能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创造价值带来利益的人。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孔子及其弟子对于学习的论述,就会发现学习就是学着做一个关爱社会中每个人的人,就是学着做一个抛弃了个人蝇头小利的具有崇高思想的大智慧的有利于人民的人。

有了这样的心胸,就减少了依赖。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他的班级和课堂上,通过文化课学习、班级管理等等各个细小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这种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为我们展示了自立教育大有可为之路。在语文课学习中,魏老师让学生自己预习,自己讲课文,自己出检测题,自己……在班级管理中,魏老师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都觉得自己是有用之人,都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之人,都感觉到做事情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等等。一个学生一堂课能够识记五个生字词是自立,一个学生三年坚持撰写70多万字的读书札记也是自立。人的能力各有侧重,只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心态和言行,就是自立。

在家庭中、在学校里,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实际上,是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者的一种偷懒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老师、家长是个圣人还可以,如果老师家长的话语中,本身就含有很多的片面性和缺憾,那么如果孩子还是听话的话就会误入歧途,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和家长不会永远伴随孩子一辈子,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让孩子形成了这种失去自我一切依赖家长和老师的观念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因为在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事业中,有许多的事情都需要他独立的做出分析和判断。到那时候,他却是一个不能或者不会独立思想的人,这是非常可怕和遗憾的。

我们这里提到的独立思考,不是不去参考老师家长的意见,而是更好的学会利用教师家长意见中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觉悟,更科学的做出决策。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三年不改于其父之志,可谓孝矣。”曾子曰“传不习乎?”等都是对老师和家长的优秀的品德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积极锻炼,提高自立能力。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孩子或者是家长认为,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参加各种不同的劳动锻炼,就是影响文化课学习,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和提高生活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在慨叹现在的孩子自立能力差。不过,我们非常可喜的看到了家长和老师同学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些家长,更是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学校的老师们也在通过一切可能利用的途径增加学生锻炼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在这里我想提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实际上就是提到了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实际生活能力的辩证关系,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因为这句话,在很长时间在不少的读者中认为就是“学习好了就去做官,做官有了业绩要进一步学习”。虽然这种解释有些别扭,往深处想与孔子及其弟子的一生有着许多的矛盾之处,但是大家也就得过且过了。翻看王力老师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就会看到,仕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实践,而不是单纯的指做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就是告诫人们,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能让人自立的知识,只有能促进人们更好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能不能自立,是我们分辨真知识和假学问的“试金石”!也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缺少那些方面的知识,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学习,更好的明确我们今后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用更加通俗的话语解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就是学习文化知识觉得可以了就抽时间学以致用;在我们做事的过程中,要注意抽出时间了学习文化知识,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加完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