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魏书生的改变自我
(2011-11-26 21:23: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从孔子到魏书生的改变自我
看《班主任工作漫谈》,总有种感觉,就是魏书生即我们这个时代的孔子。有博友这样讲,我也有这种感觉。魏书生的好学,与孔子类似。魏书生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涉猎的广泛,与孔子类似。看过《论语》和《孔子世家》的人,都知道孔子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而是一个有着巨大的政治理想的思想家和文化巨人。孔子幼小的时候,为了生计学习过多种谋生的技艺。魏书生在工厂里,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和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两个人,都看到争斗的负面影响而且极力去改变这种现实。两个人,都是从改变自己入手的。两个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反思改变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完善变得优秀。他们几乎是把全天下的人,都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包括那些伤害过他们的人,因为他看到了每个人心中善的一面而不是恶的一面。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到了“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孔子的意思就是,不去埋怨环境和他人,从小事情上发现做人处世的大道理而且奉行不二。 魏书生老师讲“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七分力气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一份,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
魏书生并没有局限于不怨天尤人,而是透过这种现象,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发现自身缺点不足需要迎头赶上的方面。“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够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我想这该是,魏书生对于孔子的“下学上达”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一生以四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的意思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这样就能避免因为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凭空猜测。“勿必”的意思是指对事情不能绝对肯定。孔子的第二绝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辨证思维思想,所谓事无绝对,一分为二,才是正确的。“勿固”的意思就是不能拘泥固执,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容都是有限的,一味地固执,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所谓兼听则明,怎样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是至关重要的。“勿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自以为是。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这种人是我们常见到的。我们自己有时也难免自以为是。春秋战国到现在从孔子的学说盛行开始,人们一直在和自以为是做斗争,即使我们一直在努力还依然经常自以为是,那些目空一切的人们自以为是的程度可想而知了!一个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人还是很注重自身不足的弥补。孔子表达了,要不断突破自己主观意识、绝对化、固执和自我的局限,不断的超越自我不局限于任何形式上的束缚。
魏书生老师,则是提倡用一种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魏书生老师,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不断超越自我,怎么超越自我啊,就是要唤醒自己心中的那个最积极的自我,让他担任我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主角。
我们的周围的家庭社会学校环境在变,我们自身的情况和学生自身的情况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就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魏书生老师说,“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成功者。”
孔子是一个具有大智慧和大肚量的人,即使对卫灵公、季康子、桓魋这样的人,这种握有重权而气量狭小的斗筲之人,他也是循循善诱,再不然就是想办法躲避,从来不去与他们进行思想文化和行动上的争斗,而是尽其所能的诱导之、协助之。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不亦惑乎?”魏书生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多互助”、“少互斗”、“多学习,少批判”
魏书生老师讲,“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想,孔子宣传文化,正是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成就了他,如果他真的生活在周公时代,恐怕也未必有多大的作为。孔子说,“天下有道,我不与易也。”,正是孔子在易的过程中,从坚信复杂而持之以恒的易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想文化得以升华。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善者,恒善纠人”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讲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优秀的学生身上的不足,帮助其完善;发现较差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其发扬广大。
在批判别人的时候,往往要占用自我完善的时间,这是孔子所不做的。有一次孔子听说子贡在议论别人的短处,孔子听了以后就批评子贡说:子贡你非常优秀了,在那里指责别人,我则没有你那么多的时间。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讲到:说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孔子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座右铭,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于人作为以一贯之的标准。魏书生老师,从追求自身更大人生价值的角度,提出了“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他说:“我们应该储备能力,增强能力,而增强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即是不是为了明天,仅仅因为使我们今天活得有价值,活得少一点懊悔,多一分自豪,我们也该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
孔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应该保持一种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和人生态度。孔子在这方面,率先垂范,即是事业如何狼狈,他也要从音乐诗歌和射箭等艺体项目中寻找乐趣,从踏青等投入自然怀抱中的乐趣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魏书生提出不仅教师,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笑的能力。佛陀发明了即是别人轻贱自己或者说是侵害自己的时候,仍然保持一种崇高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境界并以此自豪。孔子则是提出“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乐交诤友。孔子出了“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以为,身边还教下了子路这样一个敢于当面批评自己的诤友,是自己的人生事业几近于完美。魏书生发明了“选一位控制教师发怒的学生”的办法,让自己避免了非常时期的失态和失误。我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的朋友,应该是指诤友吧。
要学会赏识自己。孔子在危难中赏识自己,说自己是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是不用担心死亡威胁的。有点老庄的御道而行,对于生死置之度外的味道。只有赏识,自己才能不断看到自己的长处,不断看到自己工作中的成就和感情事业等多方面的种种收获。佛陀说,每个人都是佛,即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最高境界。只是更多的人们选择了放弃。魏书生老师,用“发展自己的长处”、“教师劳动的三重收获”、“读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能提高工作效率”、“答《致魏书生老师的公开信》”等文章标题,分别撰文表达了自己类似的看法。
透过孔子和魏书生老师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追求,让我们不难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