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6上)与《论语》(三)
(2011-11-22 16:38: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 |
《品德》(6上)与《论语》(三)
十、为什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课本42——44页)
答:1、只有具有自知之明,才能防止只看有点骄傲自满,或者只看不足心灰意冷。才能全面正确客观的看待自己。
2、只有自知之明,才能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树立符合实际的目标,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塑造一个新的自我。
3、只有自知之明,才能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更好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十一、全面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的途径有哪些?(课本45页)
答:1、自我观察法。通过自我观察,反省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认识和评价自我。
2、交流比较法。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通过交流比较,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3、他人评价法。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认识自己。
古人非常注重自我认识,有个成语叫“自知之明”,还有一句话,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就说自我观察反省法吧。《论语•学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一句,很多的同学都心知肚明,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在通过他人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绝对化,也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思考。《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思品》课本第45页,写到:“对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应冷静、客观的分析,做到既尊重事实,又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孔子通过自己的学习,与人类历史上自己所崇拜的人作比较,从而确定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自我提升之道。例如,《论语•微子第十八》中,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这有些类似我们今天提倡的阅读名人传记或者名著,我们让学生与伟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从中,我们看出,孔子没有因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选择避世、隐居。而是选择了坚守,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抛弃不放弃。
从他人评价中认识自己,我们可以看看子路和孔子的交流。子路对于孔子拜见南子、准备接受叛乱的家臣的邀请等,都提出了诚恳尖锐的批评。使孔子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决策(奋斗目标的确立),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少走弯路。
魏书生老师为了控制自己在课堂上发火,专门找了一位敢向自己提意见的同学,监督自己。如果自己有发火的苗头,这个同学便主动站出来对自己亮出黄牌警告。现在我们很多的班主任或者老师,也采用这种方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讲的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不仅是在平和的心态下,还要在非常时刻能做到这一点,这才是真正的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