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感悟孔子的语言艺术

(2011-11-09 16:03:15)
标签:

杂谈

感悟孔子的语言艺术

很多的时候,我非常羡慕语言艺术强的教师,他们在教育这片土地上享受着语言艺术高给自己和学生带来的快乐。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我想倘若在现代当是一位演讲艺术家,从《论语》中选取一些语言片段和故事欣赏之。

一、        无言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孔子在自己晚年,有感于时事,曾经提出自己不再发表什么评论和意见了。子贡非常惋惜的说,老师您如果不说了,让我们跟您学什么呢?

孔子叹了口气说:上苍什么都没有说,春夏秋冬不是一样循环往复吗?大地默默无言,不是同样承载了万物,而且生机勃勃吗?

有时候,不管是自我教育,还是教育别人,不一定非要说些什么。

记得一次孔子与弟子们坐在一起,让他们谈论自己各自的理想,孔子的一个不以为然的讥笑和点头让曾参产生好奇之心,引发了两个人对人生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二、        巧用比喻,让人如沐春风

要想产生好的教育效果,生硬的语言往往不及温文尔雅的话语。当某国国君有感于民众的爱财等贪婪行为的时候,孔子接就这个话题说如果作为国君和一国的政府官员,如果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民众中的这种风气自然会销声匿迹。

这样说了以后,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说您和您的官员们的品德,就像风一样,力量强大,影响范围广。普通民众的品德,如同大地上众多的小草一样,风往那边吹,草便往那边倒。

听了这样话,作为一名君主或者当时的执政官员,不会大面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利禄的追逐和贪婪,但是会好好的从自身的角度反省一下社会风气恶化的原因。

孔子说的这句话,及时今天的知识分子和执政官员听来,也是受益匪浅。

三、        一推二挡,断其不良念想

在卫国,卫灵公因为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希望通过组建自己的军事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时孔子正好在卫国,卫灵公便向孔子询问战阵之事。

孔子感觉其治国思想产生偏斜,而没有办法纠正,只好推说自己是个专事礼仪文化的人,对于战事一窍不通。

翻阅《史记孔子世家》,我们知道在鲁国危难之际,孔子感受到战争的威胁,让子贡出使五国,在十年内吴国的军事政治形势为之发生大的改变。

还有孔子在主持齐鲁会盟时,有文事必有武备的政治思想,以雄厚的军事力量部署,为鲁国在外交中赢得了主动权和胜利。

这里也体现了孔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政治思想。

四、        巧用调侃,化解消极文化冲击

大家都知道,孔子师徒长期在外游说,希望某国国君或者执政大臣能够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其颠沛流离,有时惶惶如丧家之犬。

其中一次,孔子打发子路问路,正巧遇见桀溺二人耦而耕。两人对于孔子的作为不以为然,对孔子更是连讽带刺,并且劝说子路留下来从事自食其力的劳动,不要跟随孔子作不必要的游说。

孔子的游说团队在凄惶中有一触即溃的可能。机智的孔子,针对桀溺提出的“避人不如避世”的说法,偷换概念,把桀溺所说的避开纷争的世界偷换为避开人世(避开人世,就是要与动植物为伍),于是用“鸟兽不可同群”调而侃之,化解了师徒中的一场信仰危机。

五、        借力打力,彰显文化魅力

在鲁国太庙祭祀活动中,孔子常常询问年长者一些有关礼仪方面的事情。有人看在眼里,不免产生疑问:“都说孔子是最懂得礼仪的,怎么看他在太庙中的行为像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子呢?”

孔子听到弟子们将这样的话语传到自己的耳中,坦然的告诉弟子:“每事问”,正是礼仪文化的核心所在。

后来我阅读《论语》知道礼仪的根本,即仁爱之心,或者说是对他人的尊重,不仅对死者也对生者。孔子的询问,正是对人们敬重逝者之心的唤醒,也是对于生者的普遍尊重。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很多著名团队的管理人员,常常要向下属征询意见和建议,并且在团队行动中充分的尊重下属的建议和意见。这样的管理者,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为了更好的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了让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正是礼仪文化的核心所在。

六、展示真我,不讳言其落魄

对于朝夕相处的弟子子路,孔子深知其个性。孔子俨然以性情中人,做出最自然的回应。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违心去拜见当时对卫灵公有很大影响力的南子。子路因为深知南子虽然漂亮出众却是声名狼藉,看到孔子老师委曲求全不禁厉声质问。孔子跺着脚高喊:“我要是有杂七乱八的想法,老天爷会惩罚我的啊!”

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是孔子在郑国的城门口与众弟子失散,他寻弟子们不着,弟子寻他不果。后来弟子从路人口中描述,找到了凄凄惶惶的孔子。弟子向孔子转述路人对其描述,孔子否定其描述外观的句子,对形容他的“惶惶如丧家之犬”一句深为叹服!可见孔子在落魄之时,不乏乐观,不忘调侃自己。

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说到不要学习稼穑而要专攻政务,非常直白的道出:“学习稼穑,即是辛勤劳作,到头来不免饿肚子;从事政务,却可以旱涝保收”现在想来,千军万马过“考公务员”这根独木桥,大概也是与孔老夫子相见有些相似而已。

七、善言者适,修订增删寓褒贬

考究孔子一生,他改善执政者之心始终不变。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后,他在其晚年通过修订增删典籍,达到这样的目的。大家知道重点体现在对《春秋》的修订上和重新增删《诗经》。

孔子增删重新修订《诗经》以后,把其作为弟子的必读教材,曾经对儿子孔鲤说过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是把正人心放在第一位。读过《诗经》,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春秋》,是一字一句寓褒贬。后来评论,孔子修订《春秋》,论臣贼子惧。可见把自己言语,化成文字,更好的让其思想文化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著书立说作为教育语言的一种延伸。

孔子生前没有将自己的言行形成文字,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述而不作。而崇敬他的弟子们,则将他富有教育意义的与弟子言行编辑成《论语》一书,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孔子的睿言妙语,受益无穷!

(本文作者原创,非经本人同意纸质媒体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