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理解的天道、地道、人道

(2011-09-30 10:43:56)
标签:

文化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若谷漫话国学之一

 
 

我所理解的天道、地道、人道

传统文化中,蕴含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于一些具体的概念,便有了多种多样的合理化的解释,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道德经》中有句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初看这句话,觉得人做人处事,要以周围自然界中的事物为榜样。最值得说的就是要像“水”学习。

老子在《道德经》中撰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心善潇、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在我的理解当中,人应该像老子所描绘的水那样的美德,就算是人法地了。

地道,要效法天道。天道如何呢?我不知道。后来看了《周易》,其中有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就是天道了。想想日月星辰,从人类诞生以前,就是运行不息,而且还将无限的不停歇的运行下去。什么时候,都不知道疲惫,总是那样的强健无可遏制的姿态运行着。

后来,我看到有些书上说,人是自然之子。我觉得说的非常好。原来听说过一个说法,人体即是一个小宇宙。前一种说法,是站在人类进化的角度讲的,后面一种说法散见于中国的传统医学著作。人身上的种种,都与大自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联想到以前的一种观点,就是人类可以登上月球,可以探测遥远的外太空,但是人类对自己身体的无知与对于外太空的无知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知之甚少。所以在前八种尖端技术里面,生物技术和太空技术占据了两个重要位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工作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每个同学的天赋。这种天赋是什么呢?用过去的话说,就是天才。现在不这么说了,似乎有些迷信的味道。现在艺体方面的有天赋的同学,叫做特长生。实际上,不管干什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要考虑自己的天赋,这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学习和就业越来越呈现个性化特征的时代,尤其如此。

大家共同承认的一个事实,即是逼着鸭子上架和逼着兔子学习游泳同样不可思议。这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尊重的一个基本的事实。

地道,则是后天形成的。中国著名的《三字经》开篇,即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一些不好的品行,大都是受自身和周围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有些人说,为什么,双胞胎兄弟或者姊妹却是道德品行大相径庭呢?

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所应该关注的问题。这说明了教育的复杂性和需要不断创新的需要,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的优秀的品行的形成,是几十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只要其中一个方面的因素也可能会导致。

这就是中国一句古话,学坏容易学好难!

地道,应该怎样呢?除了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我们在《周易》中还看到:地道即简以从。地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成就其天赋之德和天赋之才。

引导则是讲,教育要通过创造一定的情境,要通过一定的言行来达到这个目的。我觉得,这应该是情境教育法的哲学原理。

    如果单纯的从心灵和精神这个角度,没有这样复杂。教育就是一种帮助和唤醒,不是塑造。如果硬要说教师是学生品行的雕塑者的话,那么这种雕塑很像中国时兴的根雕,要看根据他的天赋而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周易》的智慧告诉我们,人处于天地之间,效天法地是人道之必然,从中可以看到人才的无奈。懂得了无奈的古圣先贤们,在效天法地的过程中,有了另世界瞩目的智慧的涌现。古印度的《金刚经》、中国的《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等都形成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金刚经》中有句话,叫“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区别。”

孔子有句话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现代人都以为是迷信,实际上这句话高度的概括了孔子的一种哲学思想。孔子说过,“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大概没有人会认为孔子是倡导绝对自由的吧。这两句话,都是对天赋了解达到一定程度,自身道德修养达到一定高度以后的一种必然境界,与迷信和愚昧无关。

至于有人一定要,或者习惯的做了一种形而下的迷信的理解,那只能是自我解读上的问题。就像罂粟,有的人将他制成治病救人的止痛针,有人则是用它制成鸦片服用。为此孔子也有一句话,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一下:“文武之道,不坠于地,在人。贤者得其大者,不贤者得其小者。”又云:“人可以弘道,道不可以弘人。”

 

若谷漫话国学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