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总看到这样的广告,上某学校的高中,取得两个毕业证(国内和某国)、两个学籍(国内和某国)、参加两个高考(国内和某国)。
这种宣传完全是利用了家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好像有了这三个“两”,就是好课程的象征,就是进入海外一流大学的保证似的,事实上,这三个“两”与高中课程是否优质、孩子是否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什么关系。
海外大学录取不是看学生有多少毕业证,是哪里的毕业证,而是看高中三年成绩;更不会看学籍,反而会关注国籍(因为海外学生有比例控制);至于中国高考成绩,如果学生学习的是国际课程,完全不需要,只有当学生学习的是中国普高课程的情况下,有些大学会要求学生有中国高考成绩。
这个逻辑和中国大学录取相似,中国大学录取也不看学生是否有高中毕业证,而是看高考成绩。当然,在中国,学籍、高考和毕业证是关联在一起的,即有学籍才能够参加会考,合格了才能够拿到高中毕业证;有学籍才能够报名参加高考。等于必须有学籍,才可能有毕业证和高考,所以三者是强捆绑关系。
但像大家很熟悉的国际课程A
Level和IB,虽然可以理解为有“学籍”这个概念,但内涵完全不同(不像中国,学籍和地域强捆绑),无论学生在哪里,都可以注册课程,并且参加全球统考。A
Level甚至容许孩子作为个体而不是通过学校注册课程并且参加考试。同时,它们也没有毕业证一说,而是通过全球统考成绩单来申请大学,并且由于标准化程度高,可比性强,所以得到大学的高度认可;至于它们有没有“高考”,可以说有,就是每次的全球统考都是“高考”,比如A
Level,是两年的课程,第一年和第二年期末都要参加全球统考,持续一个半月,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
“高考”,因为成绩高低是大学录取的第一道门槛,但它们和我们理解的中国三天集中考试的高考也有天壤之别。
如果孩子要上海外大学,我们就必须用海外大学录取条件倒推孩子高中要做什么,而不是用中国高中的思维来套,完全不需要追求所谓的“双”,一是因为这个“双“对申请没用;二是它意味着更花时间、精力和钱;三是学生得多优秀,才能够同时学差别很大的两套高中课程、参加两个高考,还能确保都得好成绩?对于一般孩子,这等于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两头都不能出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