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国际教育和国际学校的认知上的误区或纠结,主要源于我们惯性地把对中国大学录取和毕业的理解套用在海外大学的录取和毕业这两件最关键的事情上。我们必须克服这种惯性,愿意去面对和接受海外大学不同甚至是颠覆性的做法,因为它决定了孩子高中三年以及未来岁月,我们是否能够助力孩子的成长,还是拖后腿,瞎指挥。
孩子进入普高,高一可以吊儿郎当,高二可以逐渐觉醒,高三可以发奋图强,然后成为黑马杀入985、211什么的,这样的事情在海外大学的申请中基本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即使大学会要SAT/ACT、A Level这些与我们的高考性质相类似的学业成绩,但一定也会要高中三年的成绩(GPA),如果成绩不好,肯定会影响最终的申请结果。所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上中国大学可以最后高考一搏,上海外大学意味着从高一的第一天开始,所有课程的每次测验和考试都是高考。
这一不同注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高中课程的选择很重要!如果孩子进入竞争力很强的高中,且学校惯用筛选性考试来分班排名,那么孩子的GPA其实不能反映出孩子的真实水平,优质学校的75分可能等同于薄弱学校的95分。但是,当学校把这些成绩寄给孩子申请的海外大学的时候,他们是没有解释的机会的。所以,如果孩子在进入高中的时候就打定主意要出国留学的话,选择标准化程度高的课程才是最妥当的。
什么是标准化程度高?中国的高考因为在省或者更大的范围内统一出题、统一判卷、统一评分,标准化程度肯定比自己学校出题的期末考试要高。而A Level和IB这样的国际课程,是全球统考,标准化程度更没得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如果看到孩子学习的是普高课程,都会要高考成绩,如果没有,要加以说明,为什么?因为招生官从平时各考各的期末考试成绩中看不出孩子的实力来,没有横向比较的可能性,根本谈不上标准化。
第二件事:这一要求实际上是鼓励甚至逼迫孩子从高中第一年的第一天起就好好学习,持续三年不松懈。试想,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肯定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习真正发生。
总结:中国大学录取看高考,海外大学录取看高中三年成绩,所以,如果孩子要出国留学,选择能够让孩子取得好成绩的高中课程以及从高中一开始就好好学习变得至关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