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访学记(54)此“公立”非“公立”

标签:
教育 |
这九所学校有的时候被统称为Clarendon Schools,是因为在186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Clarendon Commission,专门调查当时英国领军的这九所学校的情况,调查报告最终引导了1868年的Public Schools Act(公学法案)。这些学校当时的典型特征是:收费、男校、寄宿、学生年龄为11或13岁-18岁,精英。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为政商子弟中学:那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那些派驻殖民地的高官和在那里经商的大老板把他们的儿子们送到这些学校读书,这也是为什么“寄宿”这个概念十分重要的原因,所以是7+2,因为后面两所学校是走读制。
为什么叫“公共(Public)”呢?这是因为根据PublicSchools Act,这些学校与它们的东家(皇家、教会和政府)脱钩,由公众管理(public management),即body of governors(可以理解为学校理事会);所招收的学生不分宗教信仰、家长职业背景和家庭住址,面向公众(public),有钱都可以上。这是相对于当时英国的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s)所提出的概念,因为私立学校属于私人,如何管理由学校拥有者说了算,只招收本地、或某个教会、或其它一些特定条件的学生。
以上是对公学窄义的解读。广义上的公学也不是随便可以叫的,而是校长是属于英国校长会议(Headmasters’ and Headmistresses’ Conference,简称为HMC)成员的学校,被统称为public schools。HMC的第一次会议于Public Schools Act颁布的第二年,即1869年召开,一直延续至今,目前有289名英国学校成员、54名国际学校成员和12名合作成员。HMC对会员资格有明确的要求,可以理解为会员所在的学校均属于英国顶级学校。
希望大家读到现在还没有懵。总之,请记住两点:第一,英国的public schools不是公立学校,而是顶级私立学校,即7+2+289(289里含7+2)。现在,最顶级的这七所学校虽然有些已经成为混校,或高中阶段(最后两年)成为混校,但其顶级特征和地位没有被动摇;第二,在中国的“公学”,如果是英国的这些公学所开设的海外分校,算是师出有名;如果不是,只能算是蹭热点,因为中国没有对校名中含有“公学”两字的学校必须具备什么特征有官方的定义,就是个名字而已。
英国公学的内涵很多,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了解英国教育家Thomas Arnold以及英国学校文学的开山之作Tom Brown's School Days做更深入的探索。Thomas Arnold于1828-1841期间担任拉格比公学的校长,其治校理念和方法对公学教育乃至英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Tom Brown’s School Days描写了一个男孩在拉格比公学的成长,Thomas Arnold在这部小说中本色出镜。
本文参考了Wikipedia, goodschoolsguide,HMC等网站以及London Private Office私校专家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