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文教授
曹文教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825
  • 关注人气:4,3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际课程不犹豫(11):公益慈善要真心做

(2016-06-10 17:48:20)
分类: 高中国际课程

 

    重要概念解读:本系列博文中所说的国际课程,是指如A-level, IB或者某个国家某个省的某个高中这样的全套高中课程体系,不包括类似PGA/GAC这样的预科性质的课程以及AP/SAT这样单科式的课程。

    北外国际课程中心启动后,我们不断地收到来自学生和家长有关国际课程的各种问题,集中在这里一一解答,助力孩子们和家长们明明白白地选择适合自己并能够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优质大学的国际课程。

       有家长问,孩子去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孩子参加了北外国际的“成长契约”规划,其中的人文素养模块包括公益慈善活动,家长想让孩子尝试一下。

做这件事一定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把这件事当做孩子最终申请国外大学时公益活动的一个展现,需要问三个关键问题:

1.        这是孩子真心想做的事情吗?

如果不是真心,孩子绝对做不出精彩来,反而会扭曲了公益的本质。

2.        孩子能够坚持做这件事吗,坚持多久?

公益慈善活动只有长期坚持做才可圈可点,就做过一两次,反而暴露功利心或毅力不够,不值得一提。

3.        这件事情与孩子的特长爱好或者未来专业有直接的关联吗?

有关联才会更有感觉和收获。如果没有直接关联,真心和坚持都可能难以做到。

这三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绑在一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公益慈善经历,家长不应该为了孩子个人陈述里多一点“料”为了做而做。

儿子曾经参加过几次和阅读相关的公益活动,由于他对阅读的热爱,所以,这些活动他也特别喜欢参加。但是我很难想象逼他去贫困山区支教什么的,虽然这样的活动很需要也很有意义,但是如果他不是自主自愿,不如不要让他去侮辱这种活动的神圣感。

我们有一个案例就是一名高中生做类似支教的工作,因为他的一位亲属从大城市的学校退休后主动去新疆某当地学校教书,他感动于这位长辈的行动,主动提出把自己所在中学的优质资源制作成品提供给那所学校。这样的公益行为才是有感而发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