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优质学校更不是

(2014-08-06 07:50:48)
标签:

育儿

分类: 青少英语

       今年北京的幼升小,政策三面出击:就近入学、取消共建、非京藉要五证,俺外甥入学面试,老师说出他外婆(就是俺妈)的名字,问他是否知道此人(外甥住的房子的产权是外婆的,俺外甥刚一出生,就落户于此),呜哉!幸亏俺妹有先见之明,“辅导”了孩子,不然想想,一个六岁的孩子怎会知道他外婆的大名,不老老实实地叫“外婆”,难道还直呼其名吗?多么大不敬呀!这面试堪比007破案!好在有惊无险,外甥踏实入学了。

       但不踏实的家长有几多?

       当初政策出台我曾写博文一篇:“咱先均衡资源,再划片行吗?”不曾想均衡资源这件事落在了自己所带的团队,北外挂牌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同时为另外22所学校聘请英语外教进校,大学把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国际教育学院,众目睽睽,没有退路,这个假期的所有工作日都搭进去了,周末还得留给北外青少。

       全市700多所小学,不可能一夜之间都变成“那什么”(而且“那什么”也不见得就是终极标杆),10年能够有50%的学校变成“那什么”都可能是天方夜谭,但难不成让家长等到他们的孙子上小学的时候再实现目标吧。我们也看到,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力争在短时间内达到资源一定程度上的均衡,于是有了如下举措(这些举措不是创新,只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展):

1.        知名小学兼并弱校:实质兼并,打通排班,打通教师,打通课程。

2.        分年级办学:1-3年级在一个学校,4-6年级到另外一个学校。两所学校一所知名一所弱校。

3.        弱校直升知名初中:为了进入这个初中,家长忍六年也值了。(但六年后会是什么情况谁说得清呢?)

4.        知名小学办分校: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些很成功,有些徒有其名,看主校的介入程度。

5.        重点扶植一批中间学校:教委向大学购买教育服务(目前确定的是由高校帮助这些学校聘请和管理外教),帮助这些不知名但也不弱的学校在英语和音体美这几个学科先取得突破。

6.        大学挂牌:教委出资,大学出力,将大学就近学校挂牌附小或附中,但体制和人财物管理不变。

      这些措施能否在一开学就制造出优质教育,或者我们更加耐心一些,等一年,或者更长时间?优质教育到底源自哪里?大学的帮扶或挂牌?外教的出现?政府的买单?这些究竟能够持续多久?在这一切的忙碌都尘埃落定的时候,什么会最终被改变?有为总比无为好,但有为在哪里需要思考,现在的教育不能够令百姓满意是真,但如何变,什么可以带来持久的改变?

       我没有答案,这是我忙碌中的纠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