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正在为“非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模式埋单

(2014-03-14 07:56:12)
标签:

教育

分类: 青少英语

     又是很久没有写博客了,现在我已经沦落到只有在车站等火车的时候才有一些空闲写点什么的地步了。我试图捋清楚我这阵子都瞎忙了一些什么,真是瞎忙,尚有意义的算是持续不断对阅读的关注吧。

     很长一段时间,我关注阅读是因为它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然而,现在,我更觉得阅读是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信仰和真爱,拥有批判性思维,形成和坚守自己信念的强大工具。

    有思想是每个孩子无法禁锢的本能,但是否能够想得深、广和多,并且有属于自己的连贯性(不一定非得正确,但起码不是左右摇摆人云亦云,没有原则和底线),我认为有效的刺激是让孩子们接触反差很大的信息,帮助他们学会有理有据的接受或者批判。

    但是,我们的教育不是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而是在坚守一个壁垒,确保孩子们始终只接触同一类的思想,全盘接受的思维,标准答案的思路。看似统一了认识,但其实更容易让孩子在选择面前迷失。

    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的信息壁垒不再是铜墙铁壁,导致结果就是谣言、行骗、邪说的杀伤力出乎寻常地巨大,明眼人一看就匪夷所思的信息,却让那么多人坚信不疑,搞得政府那么累。怪谁呢?我们的教育让人们习惯了不做判断,全盘接受,我们其实在为自己的教育模式埋单。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的出国留学申请又暂告一个段落,我们看到太多的家长和孩子都是只知道看国外大学的排名做申请,不知道、不关心孩子究竟喜欢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学校去留学。当然,这也许是多余,因为在体制下走到高三的孩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自己了,他们没有想法,说不出自己的喜爱,只有循着功利的目标来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怎么可能带来未来的成功,不爱怎么能成功?不爱更怎么能够幸福?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上海15岁的孩子们能够连续两届在PISA学科测试上全球排名第一,但孩子们可能到了大学和以后的成长中却出不了彩,因为他们那时业已成为大工业机械化教育体制下的一个产品,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学科考试中胜出,却已没有了自我。

        过去,信息壁垒可以做到,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将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的孩子将处在各类信息的包围之中,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一味依托在单一信息的理解和接受上,就等着自尝苦果吧。

       这学期的学术英语课程,每周一个主题,我要求孩子们浏览中国媒体和外国媒体对同样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的报道,并且观看同一主题的TED演讲。教育主题就是看国内外对中国上海PISA再次夺冠的看法,以及Ken Robinson的TED演讲How to escape education's dead valley(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之谷)。我发现有些外媒网站无法登录了,这难道是我们教育壁垒的一个措施吗?

    下周且看我们的孩子们如何在接受了不同信息后作出的判断。我给他们的作文题目是(英国卫报的记者说如果美国学校参照中国上海学校的模式,那将是噩梦,孩子们,你们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Shanghai's model would be a nightmare for US schools.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writer's opinio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