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越临近考试,儿子做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越狂野。马上要期中考试了,他却陶醉在《乌合之众》之类的书籍中,然后灵感乍现,噼里啪啦地在电脑上写个不停。不知道是我太肤浅,还是儿子玩深沉,我已经看不太懂他的作品,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我对儿子说,你还是正常点吧,不然我都不懂你了。
下面是儿子看了《乌合之众》后思如泉涌的创作,这次他特意叮嘱我上传到博客上,不知有什么奥妙。与大家分享。(注:院长是他们给生物老师起的外号)。
粗加工:院长的文稿(肖博文初稿)(博客版)
以下内容来自商来·西格蒙德的《先进时代通识读本:教育篇5》:
(需添加名字)是育才教育公司在大连的分校的中学院院长。他目睹了先进时代的种种怪相,身处纷乱的教育界大漩涡当中,是一叶漂泊的孤舟,逆流而上,企图改变当时那个可怖的社会。他所留下的文稿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内容,收录在此:
汉字的简化是自古以来便有的——篆书改为隶书,隶书变为楷体,二十世纪共和国颁布了一简字(也就是现行汉字的雏形),还有亚光速殖民者的楷化草书……但新官语的汉字字符却进行了繁化,这和上流社会繁琐的礼之产生原因是相同的。
【作者按:先进时代的地球为了“书同文”,创造了“新通用语”,并将其分为“官方”和“民用”两种。前者文法古老繁杂,汉字字符使用繁体;后者新颖简洁,汉字字符使用简体乃至二简体(一种对汉字进行的不成功简化,据说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最近收到了一本黑色封面、纯汉字写成的古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我刚读了一小部分,发现其中对群体的藐视。我为了调和这本书的内容和我的理念的冲突,想出了:群体与集体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群体无非是一个巨大的个体,是漫无目的的羊群,目光短浅、笨拙愚昧。集体是个体的集合,若干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联合在一起,作出自己的贡献。集体被集体中的个体影响,群体被群体外的个体操控。
好吧,我读书有一个坏习惯,常常“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大发感慨,对书断章取义。其实我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这本书。勒庞【作者按:古斯塔夫·勒庞,古代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乌合之众》的作者】认为,群体并不全然是血腥而富有盲目的破坏力的事物,它也是利他主义和一切高尚道德的土壤。没有群体,或许人类文明就无法进步。
要创造一个完美的社会,就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考虑。儒家思想似乎注重微观,想要通过“絮矩之道”,通过对黎明百姓的教化,各个击破,从每个人做起,创造一个“美丽新世界”【作者按:Brave
new
world,出自莎士比亚,后来被英国作家赫胥黎用作其反乌托邦小说的题目,在这里应该是指完美的社会】。而就我现在读的这部分《乌合之众》而言,它似乎在讲述从宏观上操控群体的艺术,涉及到微观之处很少。儒家的微观方式有些空想性质,而《乌合之众》的宏观方式有缺陷,考虑得不全面——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说:“其实战争的成败不取决于他们,而取决于那个在队伍中高喊‘完蛋了’或者‘乌拉’的人”。因此,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是很有必要的——化学反应可以从宏观现象或微观粒子的活动这两个角度解释,呵,又一个见证“宏观+微观”的例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