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氧读写课程结课总结(节选)

(2012-12-16 10:26:19)
标签:

教育

分类: 有氧读写

方庄校区2012秋有氧读写-1a

致家长的课程总结

 

特别提醒:本课程还将给每个孩子发放他们的写作作品集,以及他们所有作文的系统评判成绩汇总和结课测验的成绩,请您关注。

我们在本期有氧读写中涉及了如下内容:

1.     写作:完成了叙事文两篇,第一篇四稿,第二篇三稿。完成了描述文一篇,共两稿。

2.     阅读:学会从写作角度分析阅读。完成了Project X第七级六个读本,从单词、句子、内容等多个层面剖析读本的写作手法。

3.     写作手法(叙事文)

a)     叙事文中营造神秘、惊奇、紧张和悬念的句式;

b)     以时间短语或时态(过去时、过去进行式、过去完成时)表示故事逻辑发展;

c)      写作规范(标点、大小写、拼写、空格等);

d)     吸引人的开头和充满悬念的结尾;

e)     写生动句手法;

f)      写长句子手法。

4.     写作手法(描述文)

a)     描述文的篇章结构,信息组织和表达顺序;

b)     被动语态的使用。

5.     语言技能:结合孩子们写作中的错误,讲解和练习动词的分类和用法、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指代明确、run-on sentences、时态的一致性、冠词的用法、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和被动语态。

6.     学习规范:礼貌(Hello, Goodbye, Thank you, Please, Excuse me);作业的书写规范,空白纸的书写规范;邮件往来的规范;课堂纪律规范等。

7.     网络系统运用:学会熟练使用在线写作测评系统Writing Roadmap.

 

    本期有氧读写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让孩子们敢于写作,并且喜欢写作,然后是学会以写作的眼光看阅读,最后是能够写正确的句子。

    从孩子们的一次次写作成绩的进步就可以看到,他们有很强的自省能力,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课堂的共同反思,他们能够自主完善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有氧读写课程只是一个开头,我们只涉及了两种文体的写作,叙事文体可以满足中考和高考英语作文的需要,但是雅思和托福等国外考试均是议论文;同时,孩子们才刚刚建立了基本的写作概念,写正确的句子,但是对于篇章的组织、句子的逻辑发展、简单句到复杂句、用词的精准度和生动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孩子们的水平起步在美国小学三~四年级,还有五~六、七~九和十~十二年级三个更高的阶段去挑战。

    这个班的孩子给我了很多的惊喜,首先一点是他们大多数能够按时完成写作作业,尽管只有很短的时间,这反映了孩子们可贵的学习精神,我相信有了这样的精神,孩子们学什么都能够学好。而且孩子们的进步很惊人,他们大多数能够充分理解和内化课堂分析的写作手法,对英语的感觉正确,并且能够将所学自然地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

    如果说孩子们还有什么共同的弱项,那就是阅读量太小,而且阅读的题材不够广泛。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很快也会遇到写作的瓶颈,而且写作最能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知识面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只能通过大量阅读,加上专业性的写作指导。至于阅读什么,这个班的孩子大多都应该直接阅读原版读物了,我们要注意的是读物题材的多样性,不能只是读小说(虽然小说很吸引人),传记、科普、报纸和杂志的文章等都需要接触。

    建议让孩子们读国家地理探索百科,外研社出版,有200多本,涉及知识非常广泛,词汇量丰富,是孩子们接触雅思和托福类阅读的桥梁。

    报纸和杂志直接到网上去搜索,像VOA, BBC, 英美一些发行广泛的报纸都有网络版本,只要选中一个就可以了,每周读一读。同时www.ted.com网站也值得一看,全部是免费开放的不超过10分钟的演讲视频,内容都是在各领域前沿创新的发展,孩子们可以主要关注教育以及科技这两个主题。

    总之,年龄如此之小的孩子却有着这般英语写作功夫非常难得,孩子们走到这个水平不容易,不要因为小升初大业完成了,或者初中功课紧张了而放弃了英语学习,孩子们只要有半年不摸英语(课堂英语不算在内),就意味着退步,而只要坚持不懈,即使进步得慢一些,也不会废掉功夫。要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习惯,闲下来的时候就喜欢拿一本英语读物读一读。

最后,感谢家长们对孩子和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曹文

课程主讲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