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痒”是教育项目的“魔咒”,任何新项目或新品牌的兴起,到第三年,确实拥有教学实力的能够继续发展,而靠广告或者市场盲从却没有教学实力的项目就开始出现问题。目前,各地的国际高中班正在经历“三年之痒”。
周末,我在北外关于留学预科和申请的讲座来了几个外地某学校高中国际班的孩子和家长,这是以前讲座很少见到的听众类型,因为上了国际高中班的孩子一般就不会考虑再上其他的留学预科项目,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做申请了。但是,因为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很不满意,不想继续耽误孩子的前程,所以来北京寻找合适的项目把握好孩子高中最后一年的学习,以便能够出国就读好的大学。
从去年年底开始到现在,我们的留学团队全中国的跑,了解各地高中国际班的情况,比较惊心动魄。高中国际班近两年四处开花,一线城市好的高中几乎都有这样的国际班,参加国际班的孩子都是在高一就决定放弃国内高考,出国读大学的。办国际班的高中全部都是当地最好的中学,在培养孩子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方面有着卓越的经验和战绩。但是,在国际班办学方面缺乏相匹配的实力,更多地是委托给第三方来做。要是第三方做得好就罢了,但凡第三方出现问题,学校对国际班的规则和教学又不熟悉,监管力不从心,就是着急也很难干预。
按说孩子进入当地数一数二的高中,要么图它中国高中课程的高品质,要么图它国际班的课程同样的高品质。但是,如果国际班不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品质,就出现两头不靠的情况:孩子的中国高中课程也没有学好,国际高中课程更是不靠谱;中国的大学没戏(更不要说好大学),国外的大学也只能将就。家长花了这么多钱,难道是要这样一个结果吗?
更让我们感到诧异的是有些地方的教育局不知是什么考虑,竟然强行规定当地的国际高中班的培养目标,比如孩子毕业必须去美国的某某大学才能审批,或者只有澳大利亚班招满了才能招其他国家方向的国际班。这背后的缘由我们虽不能妄加揣测,但是拿着审批权做这样的事情,是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考虑事情吗?教育局应该做的是对国际班质量的管控。
话说回到来听讲座的家长,他们说孩子上的国际班一直是四个外教在上课,教学松散无人监管不说,到高二第二学期了,还在上ACT(美国高考,类似SAT),而孩子们还有半年就面临申请美国大学了。我们知道,ACT成绩不是国际学生进入美国大学的必要条件,考得好才能管用(让孩子在同等条件下具备竞争力)。而通过我对孩子们的口语测试,他们的英语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才能应付托福考试,ACT应该是下一步。
高中国际班的这些怪相我们不断在面临,在发现,
“三年之痒”已经浮出水面,如果政策不能给这个项目一个公道,就盼望着家长的觉醒吧,痛心的是孩子的时间耽误了就无法弥补了,还都是些有志向,有梦想,敢挑战的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