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1年5月5日
一路陪同我们的美方副校长特别风趣,也难怪,他专门负责该校的外联、筹款和基金会的管理,工作就靠嘴皮子。
在漫长的车程中,他与我分享了他的美国梦。上次去北京,他告诉我他以前的中学准备邀请他作为成功人士回去给孩子们励志,我于是问他是否去了,他来了精神,因为演讲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他把题目定为“从布鲁克林到北京”(布鲁克林是美国纽约黑人穷人的聚集地),他认为能够代表大学去北京谈合作是他成功的重要标志。
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承载了这个贫穷家庭的无限希望,最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且当上了副校长。他不认同美国机会均等,他说据调查,美国像他这样黑人贫困家庭中能够上大学的孩子的比例不到4%,对他们来说,成功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大的努力。他去告诉孩子们,他们生在哪里,并不意味着他们一生都注定只能在那里,只要好好学习,肯付出,有梦想,他们会取得像他一样的成功。他对老师们说,如果你不能帮助100个孩子,那就实实在在地帮助一个孩子,你可以历数一个孩子的所有缺点,但不要忘记在最后说一个“但是”,把孩子的闪亮点说出来。演讲结束后,大家纷纷向他表示赞誉,但是给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12岁的男孩,他走到他面前,带着让人难以忘怀的眼神告诉他,我想像你一样成功。他回到大学后把他和小男孩的合影洗出来,加上画框,写上祝福语,签上自己的名字,给孩子寄了过去。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这个举动将如何改变那个男孩的一生(仅有侃侃而谈的演讲是不够的),而我也感慨于他作为一个老师,承担教育孩子的社会责任,是如此发自内心,没有矫揉造作,我希望我能和他做得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