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克己复礼的理解
(2013-01-09 07:54:15)
标签:
杂谈 |
记得以前读过《论语》的白话注解,在解释“克己复礼为仁”的时候多半是说“克制自己,遵守礼仪,这样就是仁。”如此一来,似乎把个人和礼仪对立起来了,而且给人的感觉是礼仪变成对个人的约束,不是那么讨人喜欢。
在《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一书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解释。傅老师把“克己复礼”理解为: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是群体有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感通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人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与后儒对礼的理解流于形式不同,孔子实际上是非常重视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所以他会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又在回答“礼之本”这个问题时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因此,孔子对克己复礼的理解也是希望人们自主自动地去实践礼,而不是强制自己去实践。也就是像傅老师说的那样,人的行为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有道德价值。如果做好事是出于别人的要求,那么“做这件事”就变成工具,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
的确,如果礼本身能成为我们内心真正的要求,那么就会自然而然这样去做,并且收获到内心真正的快乐。就好像我们大家都自觉排队等车,主动把座位让给别人,这些行为如果是自觉自愿的,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看到北京地铁和公交挤车的盛况,这个理想似乎离我们还远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