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卢梭批判文明,非议社会。文明为什么不好?因为文明是一种装饰品,像艺术、宗教等都是装饰品。为什么需要装饰品呢?因为人类在生活上有各种束缚,装饰品是为了使人们较能忍受。而人类所有的学问,来源都不太好。

他说:“天文学源于迷信;辩论术源于野心、怀恨、虚假、谄媚;几何学源自贪财;物理学源于无益的好奇心;即使是道德哲学也源自人类的自负。因此

(2013-04-15 08:09)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快乐是否是人生存的主要目的,能否因为责任而牺牲快乐?这些问题都是人们一直在思考的。   

    古希腊的辩士学派就认为不应该为了责任而牺牲快乐,他们认为责任与快乐的冲突实际上是自然本性与法律习俗的对立,因此,一个强者如果有办法突破多数弱者所设下的法律限制及其惩罚,他自然而然会去寻求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在阅读《柏拉图哲学》这本书之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柏拉图给我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

在我看来,苏格拉底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随时会拉着路人讨论一些有价值的根本问题,使人由此获得属于自己的智慧。而他从来不居功自傲,或者将自己视为别人的导师。他的智慧助产术最让我印象深刻,就如傅佩荣老师在书中提到的:

 

传说他的父亲是一个雕刻的石匠,母亲则是一个助产士。他大概从小就由母亲那里得到一些接生的观念,因此总喜欢说:“我的工作是替别人接生智慧的婴儿,智慧一定是产生于自己的体会,我不能给你智慧,我只能给你知识。”

 

(2013-01-09 07:54)
标签:

杂谈

记得以前读过《论语》的白话注解,在解释“克己复礼为仁”的时候多半是说“克制自己,遵守礼仪,这样就是仁。”如此一来,似乎把个人和礼仪对立起来了,而且给人的感觉是礼仪变成对个人的约束,不是那么讨人喜欢。

在《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一书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解释。傅老师把“克己复礼”理解为: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是群体有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感通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人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与后儒对礼的理解流于形式不同,孔子实际上是非常重视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所以他会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又在回答“礼之本”这个问题时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因此,孔子对克己复礼的理解也是希望人们自主自动地去实践礼,而不是强制自己去实践。也就是像傅老师说的那样,人的行为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有道德价值。如果做好事是出于别人的要求,那么“做这件事”就变成工具,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