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想让老外在短时间内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并非一日之功,但是我们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者课堂延伸教学中尽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中国文化,使老外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时时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中。
我国的外语教育学界学者胡文仲先生曾说“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同外语本民族语使用者亲自接触,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性认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同同本族文化进行感性比较时的同时习得目的语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达到文化教学这一目的。
1.在语言教学中,应自觉树立文化教学的意识
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时同步进行。
2.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法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帮助人们认识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把握那些“貌合神离”、大同小异的部分;同时,把文化差异说清楚了,有助于克服学习者的心理障碍。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普遍运用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方法。如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是很大的,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狐朋狗友”、“狗眼看人”、“狗仗人势”、“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诸如“a
lucky dog”(幸运儿) 、“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用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地位之高;“猪”在中文里有“笨”、“蠢”、“憨厚”、“富贵”这样的寓意,在捷克语和英语里是“粗鲁”、“脏”的意思;还有对“鸡”的比喻义也是不一样的,在韩国语和捷克语里表示“愚蠢”的意思。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窥见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特点在文化上的反映。
3、直接法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将出现的文化词直接讲解。比如我们学习"龙"这个单词时,因为世界上本来是没有龙的,那么可以向学生展示图片,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人心中的龙的形象是几种动物形象的结合体,代表中古人心中的天,此外,可以用北京故宫的龙景观来向学生介绍龙在封建社会象征皇权,而在当今,龙则是一种吉祥物,中国人喜欢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以此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通过这样的图片和解说结合的介绍,让老外进一步了解了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进而理解中国各地的龙文化和龙景观。
4、寓教于乐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学习语言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即使留学生身处中国的课堂之中,也难免保证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5、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像、影视作品等引出文化词,渗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声像和影视作品能增强学生的印象和兴趣,也能更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可以利用照片、课件、幻灯、录像等现代教学设施和手段给学生展示和介绍汉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地理风貌等。
6、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带领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而且可以内化课内的文化学习的内容。
7、 通过传统节日、民俗、诗歌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其中提到了重阳节和菊花,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的外国老外来说,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的。这个时候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查询汉语中菊花的的文化意义,在学生完成了这个作业之后,老师就可以做一下补充和修正,让学生知道在中国文化中,菊花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如"隐士"、"傲霜"、"长寿"、"君子"、"好友"等等。在了解了这些以后,也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他们知道重阳节就是中国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在古代"九"是最大的阳
数,两个"九"即重阳,象征着长寿,在重阳节这一天,古人的风俗是饮菊花酒、登高、吃重阳糕等等,这样一解释,前面两句诗的意思就很明了了。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限于以上几种,而且常常是几种方法互相结合、交相辉映,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增强留学生对文化的洞察力,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8、组织小型文化专题讨论。
这种做法是对外汉语教师设置情景,借以激发学生兴趣。生活中学生通过旅游参观等活动会对一些文化特色情景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对此展开讨论,对外汉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中心题目,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数字"8"?学生会七嘴八舌地对这个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观点上探讨,适当加以点拨。通过这个讨论题目,学生可以学到谐音、阴阳数字等相关文化知识,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对颜色词的理解可以通过专题"中国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来渗透,教师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古诗来讲解引导,比如"江州司马青衫湿"中,为什么白居易穿的是青衫呢?结合白居易作诗的时代背景来说,学生更容易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白居易当时被贬官,唐代时地位低下的官吏穿青色的衣衫,所以有此诗句,通过这种文化背景和色彩含义的讨论讲解,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因此,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开始,就有必要重视并积极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并在获得流畅地运用汉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的同时,完成由汉语文化的仰慕者到传播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对外汉语教师
中国红的象征意义
对外汉语专业解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