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几大石窟,参观后往往给人一种心痛的感觉:损毁、破坏、偷盗、历经浩劫。

但是当来到了比敦煌石窟还要早300年开凿历史的克孜尔石窟时,发现克孜尔石窟的现状更加凄惨,简直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

走进6个对外开放的洞窟,里面的情况简直让人触目惊心,欲哭无泪!

因为除了窟顶残留的一些壁画以外,其他几乎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了。

放置释迦佛的拱型佛龛里是空的;洞壁上壁画不是损毁就是被人揭走盗劫,洞壁上到处都是斧凿留下的的痕迹,如果用洗劫一空来形容,可能更加贴切。

根据考证,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1961年,克孜尔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关于克孜尔石窟,大约有以下一些特点:

在维吾尔语中称红色为“克孜尔”,而石窟坐落于新疆阿克苏市拜城县一处呈赤色的悬崖峭壁之上,所以得名“克孜尔”。

历史上,这里是古代龟兹王国所在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佛教是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所以龟兹是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节点。

公元四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已很兴盛,不仅修建了很多装饰富丽、规模宏大的寺庙,还集中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和著名画师,开始修凿佛窟。希望通过建筑和壁画的形式来进一步宣传佛教教义。所以克孜尔石窟又称千佛洞。

克孜尔石窟的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虔诚的佛教徒们,以绘画的形式,将佛教的各种人物、故事、传说描摹在石窟壁上。

克孜尔石窟在历史上遭受过三次大的浩劫:第一次浩劫是公元10世纪,在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纷争中,克孜尔石窟伴随着龟兹佛教的衰败而逐渐被废弃,并遭到较大破坏;

第二次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探险队先后在60个洞窟中窃取壁画近500平方米;

第三次是30年代初,德国探险家勒库克从这里盗走了上百箱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

目前,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大部分精华已经不在中国,所以在学术界甚至有克孜尔石窟壁画在德国之说。

除了德国,还有大量被盗走的壁画散藏在俄罗斯、法国、英国、匈牙利、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内,还有一部分散落在私人手中。

克孜尔石窟群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艺术精美、内涵丰富,堪称世界艺术之魁宝。

成立于1985年的新疆龟兹研究院除了参与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的相关保护项目外,还组织专业人员对所管辖的石窟进行日常监测和抢救性加固保护与修复,使濒临损毁的壁画和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但是克孜尔石窟群由建筑、壁画、彩塑三位一体构成,现在大量精美壁画被西方国家盗走脱离了石窟这个大的环境与母体,这给石窟的整体研究和保护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克孜尔石窟,越看越令人痛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