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中国最古老的军事水利工程

标签:
都江堰军事水利工程鱼嘴徐翀摄影宝瓶口 |
分类: 新疆四川青海甘肃 |
到成都,必去都江堰,因为这里有一个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军事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并且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目前,都江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还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说到都江堰,有这么几个点必须了解:
第一、都江堰首先是一项军事水利工程。更具体地说来,都江堰是根据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水利工程。
公元前四世纪末,中国正处于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的大动荡之中,北方霸主秦国为统一天下,采纳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军事主张。但是,在灭蜀攻楚的过程中。公元前280年却在重庆涪陵附近,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而在商於陷入了瘫痪,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公元前272年,三十岁的秦国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艰险的来到蜀郡担任郡守,主要就是解决水上补给线的问题。

再过两年,秦国一举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王朝。
第二、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充分体现了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的东方文化特点和智慧。
与西方水利工程不同的是,李冰并没用使用高闸大坝与江水硬性抵挡,而是采用柔性结构的竹笼卵石以柔克刚,并且充分的利用河流的弯道,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自然控制着水量和水流方向。工程的建设与自然的规律达到了协调和统一完美结合。
比如鱼嘴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
再比如飞沙堰。飞沙堰建在内江弯道凹岸,利用水流的弯道环流引力排沙,严格按照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的原理修建,若堰坝太高,不利于泄洪排沙,太低则不能保证内江流量,影响灌溉。所以,飞沙堰堤坝比内江河床高2米是铁定的原则。以飞沙堰对面河床下埋的“卧铁”作淘滩标准,千古不变。
又比如宝瓶口。宝瓶口是通过烧水浇岩石所形成的进水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大地震后的都江堰“鱼嘴”虽然出现了多处裂缝,但经过抢救和修复,所幸分水的功能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游览都江堰,大部分人看的是水,是分水、治水。但有的人却在其中看到了治国之道和做人做企业之道。
有企业家把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和治水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视为现代企业、行业的生存法则。

也有人说诸葛亮治蜀,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疏导之法就在于:不堵、不围、不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评论都江堰: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便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