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观后

标签:
又见敦煌又见平遥王潮歌千年一瞬间徐翀摄影 |
分类: 新疆四川青海甘肃 |
因为王潮歌的号召力,因为前几年看过了印象深刻的《又见平遥》,所以一到敦煌,在好多类似的演出中选择了《又见敦煌》。

尽管好评如潮,尽管王潮歌表示:我要做的是一个史诗一般的敦煌。但是,敦煌这么一个恢弘的题材,敦煌这么一个有画有诗有飞天的生猛海鲜,硬是人为地演成了一场不高不低、平淡无奇的平庸之作。

一遍看下来,该剧似乎刻意地要与众不同,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大学校园里诗朗诵的形式,来贯穿全剧。看到最后甚至让人怀疑:《又见敦煌》的导演是不是一个假的王潮歌?
首先,对王道士的处理是个败笔。王道士向西方出卖敦煌的国宝文物,这无论怎么解释,都是一个洗不脱的污点。但在《又见敦煌》中,却标新立异地为王道士的行为进行了开脱:“你们不要再骂我了,我是个小人物啊”, 暗藏了小人物犯错就不应该谴责的逻辑。最后,居然借菩萨之口得到了“原谅”。
再就是对外国偷盗者进行了美化,什么:被王道士出卖、斯坦因盗走的文物,在外国获得了最好的保护。这是什么强盗逻辑!难道只要文物保护得好,归属谁并不重要,哪怕对方是强盗窃贼?文明有内涵,文化有归属,文物有国籍,这些最基本的常识居然在《又见敦煌》里被严重混淆了。
另外,不足之处比比皆,比如行进路线不够合理,有些入口容易拥堵,有些连接比较突兀……。但是,这些都是观众可以接受的小事。

归纳了一下,《又见敦煌》可能更想表达一种“千年一瞬间”的佛教阐释:“汉朝,已深埋在沙下;唐朝,已深埋在沙下,将军、画家,已深埋在沙下;商贾、僧侣,已深埋在沙下,曾经的喧闹,变成了一曲羌笛;曾经的繁华,变成了一抔黄沙。”

但是,在回顾敦煌,介绍敦煌时,我们更愿意看到和听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有着中华民族灵魂和血脉的真实敦煌,是一个曾经引领世界文明的“世界的敦煌”。

该记住的耻辱不能忘记,不该宽恕的强盗还是不能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