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敦煌》观后

(2017-11-17 09:32:07)
标签:

又见敦煌

又见平遥

王潮歌

千年一瞬间

徐翀摄影

分类: 新疆四川青海甘肃

因为王潮歌的号召力,因为前几年看过了印象深刻的《又见平遥》,所以一到敦煌,在好多类似的演出中选择了《又见敦煌》。

《又见敦煌》观后

在典型的边走边看,分批隔离小空间,以及你我皆演员的又见系列特色情景体验中,《又见敦煌》在艺术表现和场景构思等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剧场的设计和深入地下的参考了“沙漠中的一滴水”的人口。


《又见敦煌》观后

尽管好评如潮,尽管王潮歌表示:我要做的是一个史诗一般的敦煌。但是,敦煌这么一个恢弘的题材,敦煌这么一个有画有诗有飞天的生猛海鲜,硬是人为地演成了一场不高不低、平淡无奇的平庸之作。


《又见敦煌》观后

一遍看下来,该剧似乎刻意地要与众不同,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大学校园里诗朗诵的形式,来贯穿全剧。看到最后甚至让人怀疑:《又见敦煌》的导演是不是一个假的王潮歌?

《又见敦煌》观后

首先,对王道士的处理是个败笔。王道士向西方出卖敦煌的国宝文物,这无论怎么解释,都是一个洗不脱的污点。但在《又见敦煌》中,却标新立异地为王道士的行为进行了开脱:你们不要再骂我了,我是个小人物啊, 暗藏了小人物犯错就不应该谴责的逻辑。最后,居然借菩萨之口得到了原谅

《又见敦煌》观后

再就是对外国偷盗者进行了美化,什么:被王道士出卖、斯坦因盗走的文物,在外国获得了最好的保护。这是什么强盗逻辑!难道只要文物保护得好,归属谁并不重要,哪怕对方是强盗窃贼?文明有内涵,文化有归属,文物有国籍,这些最基本的常识居然在《又见敦煌》里被严重混淆了。

《又见敦煌》观后

另外,不足之处比比皆,比如行进路线不够合理,有些入口容易拥堵,有些连接比较突兀……。但是,这些都是观众可以接受的小事。

《又见敦煌》观后

归纳了一下,《又见敦煌》可能更想表达一种“千年一瞬间”的佛教阐释:“汉朝,已深埋在沙下;唐朝,已深埋在沙下,将军、画家,已深埋在沙下;商贾、僧侣,已深埋在沙下,曾经的喧闹,变成了一曲羌笛;曾经的繁华,变成了一抔黄沙。”

《又见敦煌》观后

但是,在回顾敦煌,介绍敦煌时,我们更愿意看到和听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有着中华民族灵魂和血脉的真实敦煌,是一个曾经引领世界文明的世界的敦煌

《又见敦煌》观后

该记住的耻辱不能忘记,不该宽恕的强盗还是不能放过。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又见敦煌》观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