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2016-02-19 16:32:44)
标签:

福州马尾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马尾船政学堂

徐翀摄影

分类: 福建安徽广东香港澳门

    船政学堂是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在1866年于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船政学堂设在马尾,有几个原因: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第一、在历史上,福州一直是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之一。特别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是一个国家级别的港口。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第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辟五口通商,福州就是五口之一,各国兵商船来福州均停泊于马尾港。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第三、马尾地处三江入海口,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1866年,在鸦片战争中吃了大亏的清廷,吸取了血与火的惨痛教训,终于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害处,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当时,由担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奏请朝廷批准,在福州马尾,创办了这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马尾船政学堂。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马尾船政,在当年是一所起点很高,视野非常开阔的学堂,教学完全引进了欧洲的教育体制。为了充分吸收欧洲各国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特将学堂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堂和后堂。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前堂”主修法国的造船技术,用法文教材、法语教学,目的是培养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而 “后堂”主修英国的航海技术,用英文教材、英语教学,皆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完全选用欧洲教材,而且全部聘请了来自欧洲的“外教”。同时,学堂还选派12岁左右的学生到英、法、德等国去学习深造。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在40多年的时间里,船政学堂共毕业学生510名。这些毕业生构成了当时清海军的中坚力量,如福建水师督带吕翰,北洋水师管带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萨镇冰、方伯谦等。毕业生中还有一大批人成为了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人才,如严复、詹天佑、魏瀚等,马尾为中国的近代科技队伍萌生和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另外,当年的“福州船政局”也成为亚洲最大的造船基地,从1868年开工到1901年停产,期间共建造了40余艘各类舰船。这些舰船服役于清军的四大水师——福建水师、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当年中国的万里海疆中,随处可见马尾造船的杰作。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船政博物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外形很有特色,整个立面设计成一艘劈波斩浪的舰船。馆内分六个部分来介绍马尾船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分别是创建船政、造船育才、海军建设、御侮、科技、文化建设。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船政博物馆中还展出了一架飞机模型,看介绍后才知道,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居然也是这个马尾造船基地造出来的。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