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性的寒流袭击中,又一次来到了被称为“闽刹之冠”的福州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后屡毁屡建。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真宗时为“涌泉禅院”,到1407年时又改称涌泉寺,一直至今。

初听寺名,以为与“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故事有关,后来才知道,寺名只是与寺内的一泓清泉有关。

相传在建寺时,这里没有水源,后来在一位罗汉的梦中指点下,才找到了涌泉,为感谢罗汉赠泉,所以此泉称为“罗汉泉”,涌泉寺因此而得名。

涌泉寺的特色,归纳起来如下:

第一、奇特的建筑格局,整个涌泉寺位于鼓山的半山腰处,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从外面看进去,根本见不到寺院,进去的小路也是青石红墙、拐来拐去,所以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说法。

第二、关于寺里的宝贝,有“三铁”“三宝”之说。“三铁”指的是是指铁锅、铁树、铁木供桌,而对于三宝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千佛陶塔、血经、雕版,另一种认为是千佛陶塔、血经、佛牙舍利。其实雕版和佛牙舍利都是涌泉寺的无价之宝,要我就干脆称为四宝算了。

第三、涌泉寺从宋代起就自己刻经、印经,从清康熙年开始,成为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经及佛学板片3613块,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块,以及各种佛像、书画板片66块,堪称我国的佛经宝库。1929年,弘一大师来寺,曾经赞叹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

感觉中,涌泉寺的大门最有特色,说是大门,其实根本就没有门,进门处的左右立柱上写着一副门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据说有二层意思:第一层、由于大门建在山坡口,前面是一条青石红墙的通道,山风直冲而来,落叶闲草都风被吹得干干净净,根本用不到人工清扫,所以叫“净地何须扫”;第二、在夏秋之际,台风频频,大门经常被刮倒,后来,索性连门都不设了,因此就叫“空门不用关”了。

这里的“净地”和“空门”还是双关语。“净地”指佛教“净土”,本来就干净无垢,何须打扫?“空门”即佛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关它做啥?另外,这副对联还是一个“藏头联”,分别藏“净”、“空”两字,用来纪念鼓山涌泉寺第122代住持净空方丈。

站在涌泉寺的头山门前,不得不赞叹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么有特点的山门,不要说在中国是绝无仅有,就是放眼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来!





千年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敕赐“涌泉寺”











大雄宝殿的三世佛

送子铜孩,摸右边得女孩,摸左边得男孩。





三圣像前有一张看似普通的桌子,这就是“鼓山三铁”之一的“铁丝木”。










正对着斋堂大门悬着一只龙头鱼身的原木木鱼,据说是唐代的,木鱼也叫“鱼梆”,梆响过堂、开梆吃粥,是和尚们进堂用斋的信号。

木鱼响后,另有和尚敲响餐香堂门口的铁云板,叮叮铛铛声中,和尚们齐集斋堂,由值日和尚逐一盛饭打菜,这称为“过堂”,也称为“打钟龙鱼”。

斋堂进门处有四个依次排开的圆型石臼,造于宋代天圣年间,用以洗碗、洗菜。

“千僧锅”,造于北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最大的一口直径约
1.67米,深0.8米,可容20担水,一次可煮500斤大米,供千人食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