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吉刚诗词理论】说说格律诗的'三仄尾'

(2022-12-02 20:52:53)

【杨吉刚诗词理论】说说格律诗的'三仄尾'

在诸多诗词群里经常看到一些诗词资深者为关怀后学会点评某诗某句'三仄尾'字样。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句称'三仄尾'呢[这里只以五言格律诗为例。因,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只考虑五言句中。五言左边两字(七言)不论]?

根据诗词善意者点评来看,对此概念还是不太清楚。

三仄尾或三仄脚,它肯定出在格律诗的两个仄脚即: '仄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以王力狭义孤平论,可仄可平位未明标)的句型中。从'仄仄平平仄'句型中可以明显看出: 第三、四字皆仄声即小拗连大拗(因四在节奏点上),必救不可。故,不能称'三仄尾'。哪怕该句型 五字皆仄声,只要在对句倒数第三字位应仄改为平声字即可。

这样以来,唯一能够出现'三仄尾'并允许存在的只有'平平平仄仄'句型一个。因倒数第三字不在节奏点上[据一三五不论(平平仄仄平句式必论不可),二四六分明原则]。即如此,那'三仄尾' 合律与否,还是弊病? 我们来看看古今学者专家如何说。

清代诗论家王渔洋在著《诗律定体》中认为是弊病; 清代诗论家赵执信在《声调谱》中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有二平也。”显然,赵氏认为三仄尾之“常用”者不算弊病;而“落调”者才是弊病; 现代学者、诗论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是弊病,而在《诗律馀论》一文中又说:“仄仄脚可以连用三仄收尾,如果倒数第五字用平声的话。”认为三仄尾之平头者,即'平平仄仄仄'句不算弊病,而仄头者,即'仄平仄仄仄'句才是弊病。一人之言亦不一: 前者说较严,此者说较宽。

我们来看看唐朝大家诗句'三仄尾'情况:

一、唐常建这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体式比较特别的律诗。这是一首平起仄收的“偷春格(律诗的中间二联要求对仗,首尾联不必对仗。但这首诗首联对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颔联不对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被称为偷春格。)”五言律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诗中五言八句两句'三仄尾':

清晨入古寺(平平仄仄仄)。

山光悦鸟性(平平仄仄仄)。

此首诗里有两处三仄尾还是少见的。

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秋日别薛升华》最后两句: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第七句,无论去与住(平平仄仄仄),'三仄尾'。

三、盛唐诗圣杜甫的《初月》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诗中: 微升古塞外(平平仄仄仄)和庭前有白露(平平仄仄仄)都是'三仄尾'。

四、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后两句: 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第七句,殷勤报贾傅(平平仄仄仄)。'三不尾'。

五、晚唐诗人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中结尾两句: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其中第七句惆怅无因见范蠡(中仄平平仄仄仄)。'三仄尾'。

综上所述可知,唐人律句'三仄尾'亦不在偶尔,但不同调居多。故愚见如下:

一、就格律诗的严谨性及独特地节奏感和音律地吟诵美感而言,尽量避免'三仄尾'。

二、本着律不损意原则出现'三仄尾',倒数第五字必是平声(不再可平可仄),且三仄声字不同调(上、去、去或入、上、入; 若新韵: 三声、四声、四声或四声、三声、四声)。

三、若'三仄尾'为固定词组且顾及意适当放宽,但必以倒数第五字平声为前提。

另外加附说明两点:

一、对于特珠句型平平仄平仄必以倒数第五平字为前提,不在是可平可仄。

二、对于仄仄平仄平句式不算'孤平' 算'拗'句,但只能用在出句方可。因是第四字大拗(节奏点上),必须在对句的第三仄声改为平字施救方可。即仄仄平仄平,

平平平仄平。

以上浅见,期望能为诗友在创作及欣赏中解惑。妥否,祈方家不吝斫斧,批评指正。

     二O一九年三月三号于养心斋南窗

【杨吉刚诗词理论】说说格律诗的'三仄尾'

【杨吉刚诗词理论】说说格律诗的'三仄尾'
杨吉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北市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淮北吟坛》诗刊杂志社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诗、词及诗词理论(作《浅谈诗词意境》等五篇)的探索者、践行者;书法家: 书、画、金石艺术的追寻者、躬耕者及书法理论《书论初探》问世。诗、词入编《皖风徽韵》、《中华圣母》等十余部诗词作品集。2015年在中国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中国艺术家》杂志(总第63期)上作了专版个人介绍。出版杨吉刚《中国邮册书法作品集》三册。98年在《中原书画》创刊四周年大型书画展中获银奖。其作品、传略被书画专业性书籍《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名鉴》等50余部收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