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刚诗词理论】诗词的意象之我见
一、意象的概念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 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它的最早理论源于《周易•系辞》'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说。是占卦之卦象。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而诗人借用并引申'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然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而为具体可感的物象。由此可归结为: 意象,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言之,就是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诸如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等只是意象表述不同手法而已。
二、意象的分类
(一)、主体(特殊)意象
1、自然类意象。指天然存在的一切事物。如:日月星辰、江海河湖、树木花草等。可为直接寄托情思的主体(特殊)意象。
2、人文类意象。即于人有关或人为创造的事物。如社会,生活,史实,典故,楼台亭阁,宫殿园林等。亦直接寄情于斯,作为主体(特殊)意象表达思想、胸臆。
(二)、辅助(一般)意象(或谓联想意象)。在人们的印象和诗词理论中,大多认为意象只是指事物之象,其余皆字、词,愚则不然,故提出此概念。因中国的汉字、词除了少数没有实际意义外,大多俱有实际一种或几种意思的。它们以汉字、词的本意通过人的大脑联想想象便油然浮现一种形象,衬托、渲染、丰富、强化、彰显着主体(特殊)意象的表现力、感染力更为突出。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从'无边,萧萧下,不尽,滚滚来'诸字、词本意通过读者联想想象,脑海浮现的形象将主体(特殊)意象'落木、长江'的自然宏阔气象和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仅仅几个动词、形容词连读,就将其悲凉地心况、凄寂地境遇形象展现的一览无余。
三、意象的作用
(一)、主体(特殊)意象的作用。
1、使作者的情思被物化,让读者有印象、感知,能受到启迪,产生共鸣,身得教益; 同时,亦增加了艺术审美的愉悦和意味。
2、增加增强作品的张力,丰富了含蓄性、趣味性和读者的思维想象空间。故有'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
3、因运用'比“这种修辞手法来表述, 易避开与当时政治发生冲突的机率。同时,用来作喻体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具体,深入浅出,便于理解、感知,易于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
4、为整幅作品想要达到的意境营造理清了思路: 写什么?如何写?铺陈、谋篇、立意做到了胸中有数。按情、理自然顺序艺术性的塑造展现,浓缩、凝炼诗情,藏而不露却又能意会感爱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觉。
5、表达难言之情。象是情志的载体,对难以明状抒发之情,可以由意象婉转陈述呈现,即'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因如此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主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余地及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二)、辅助(一般)意象(或谓联想意象)的作用。更加充分地烘托、渲染、强化主体(特珠)意象的彰显、突出。使读者受到启迪、产生共鸣,收获教益更丰富,更强烈,更深刻。
四、意象与赋比兴
常言道: 作诗不明赋、比、兴,岂能为诗。由此可见,赋、比、兴在古典诗词创作尤为重要,它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三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而意象即为其中之一'比'的手法。没有'赋',铺陈叙事无从写诗;没有'比',又显得直接直白乏味无趣,难以充分表露某些意旨或带来某些麻烦乃至祸殃; 没有'兴','赋、比'不知什么,怎样,如何? 无法、不能表达作者意愿的理想极致。故而,一首好的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意旨且含蓄幽雅、意境深远的诗词,恰当、形象的选择意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意境是由意象组合、统一而成的。作品每一句中意象'比'的恰当,加之辅助意象'兴'的生动、灵活、到位,通篇气脉、格调一贯,全篇作品意境即美妙,深远,感人。
五、意象与隐秀
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它为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对于诗词而言,主体(特殊)意象寄情寓意,即曰为'隐';辅助(一般)意象(或谓联想意象)若绿叶衬托、渲染主体(特殊)意象这朵红花并阐明如何,即曰为'秀'。在整首作品中:可能句句'隐、秀'互存,亦可能整句无'隐'独'秀',这要根据作者立意、谋篇欲表达的思想、情怀、意境的需要铺陈而为。同时,要把握'隐'含复意、重旨,至少让读者体会到两层意思; '秀'要秀得'卓绝、独拔'、独到,触动人的心弦且'秀丽'可餐。总之,'隐、秀'要适当:'隐'得过深,则迷,读者不知所云,使之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导致瞎子点灯白费蜡的结果; '秀'过又太白,缺乏味道和意趣。即以作品艺术性强,含蓄幽雅,又能明清意志、意境,且'隐、秀'两浑为要。然,它们是辨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只有两者有机统一、自然天成,才能创作出韵味无穷、妙趣横生的感人作品。
六、意象的使用原则
(一)、因意象是为了表达作者情志和营造意境服务的,故撷取何物及多寡要根据所表达、塑造作品的意旨来决定。如元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全诗就'墨梅'一个主体(特殊)意象,其它均为辅助(一般)意象(或谓联想)加以烘托、渲染、强化彰显高洁品格来自喻人生态度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怀和甘于奉献芳菲人间的美好境界。
(二)、选择意象以能形象、鲜明、充分、恰当、彰显表达意境为要。
(三)、并不是所有名词皆为意象。如心、壶是名词,为客观物象,但冰心、玉壶即为意象。即必须赋于象征意义,寓寄情志涵喻的事物方称意象。
(四)、辅助(一般)意象(或谓联想意象)尽量多用、用好、用活动词、形容词。将自作语和来处语有机融合自然。
(五)、每句诗词中意象原则上不超过三个。否则意向不明,不知想表达啥。
诗词言志抒情,作品即人品。正确、恰当选择意象是作者知识、素养、学养、修养、修行、阅历、灵性乃至德性、品质、品格、品行表达、体现,同时,也是其作品层次高度、意境深度、感染读者的程度及留芳悠远度的金玉法宝。(注:文中不带辅助意象的均为主体意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