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阅读好书推荐
阅读好书推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278
  • 关注人气:3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书讯】《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新华先锋

(2017-06-30 13:16:22)
标签:

365

陈舜臣说史记

帝王业与百姓家

新华先锋

分类: 新书书讯

【新书书讯】《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新华先锋

陈舜臣说史记

帝王业与百姓家

 

 

 

* 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柏杨高度推崇的历史作家陈舜臣代表作!

* 以史学家之严谨、文学家之艺术再现三千年史记风云

* 揭秘波诡云谲的历史真相聚焦朝权背后的人性叩问

 

 

 

【图书信息】

书名:《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

作者:陈舜臣

书号:978-7-5596-0242-8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上市时间:2017.05

价格:39.50

 

【内容简介】

 作品以《史记》记载的史实为依据,以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人物为中心展开描写,讲述了商朝至汉朝的历史变迁和王权兴衰,全景式地再现了武王讨纣、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屈原投江、合纵连横、荆轲刺秦王、楚汉相争、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史记等一系列历史故事,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宏图。

 

 

 

【作者简介】

 

陈舜臣,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日本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壁。他通晓日语、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五种语言,作品常呈现无国籍的宏观视野。他的历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一次次在日本掀起阅读中国史的热潮,代表作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太平天国》等。

 

 

 

 

【书讯】

《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出版上市

 

由新华先锋引进的《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出版上市,本书是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生前所著,他从独特的视角解读《史记》,深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可谓集文学性与史学性于一体,在历史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

 

陈舜臣是一个融合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作家,他既热爱中国文化,也欣赏日本文化,始终保持着一颗为中日文化交流架起桥梁的热诚的心。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大气度、大胸怀,呈现无国籍的宏观视野。

 

这部《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以《史记》记载的史实为依据,以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人物为中心展开描写,讲述了商朝至汉朝的历史变迁和王权兴衰,全景式地再现了武王讨纣、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屈原投江、合纵连横、荆轲刺秦王、楚汉相争、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史记等一系列历史故事,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宏图。

 

陈舜臣以其博学多识和丰富的想象赢得广泛赞誉,一次次掀起日本读中国史的热潮,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许许多多的日本人正是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中国的历史,可以说他为中日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作者的愿望,也是这本《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的目的所在。

 

 

 

【新闻稿】

《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历史的背后需要后人反复思量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者,鉴也。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历史是一面铜镜,影影绰绰地映射出过去的影子,却面目模糊,而那些暧昧不清的部分需要后人反复思量,自我揣度。

 

在日本历史小说界,有两位作者可以说是并驾齐驱,陈舜臣则是其中一位。陈舜臣以博学多识和丰富的想象赢得广泛赞誉,一次次掀起日本读中国史的热潮,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

 

陈舜臣原籍是台湾人,但是在日本出生成长,随后又受泰戈尔影响学习印度语,陈舜臣不可避免接受了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尤其是日本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陈舜臣的创作更多的是展现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探索和深化中日两国的文化根源和底蕴。早稻田大学教授稻畑耕一郎曾评价陈舜臣:“没有任何作家像陈舜臣那样,用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夹缝中生存的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去深入思考未来。他这样做的出发点自然是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并从事创作活动。”

 

如今,大师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作品承载着他的思想,为读者所津津乐道。由新华先锋引进出版的《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是第一次在国内上市,这本书是陈舜臣对《史记》的再解读,全书以《史记》记载的史实为依据,以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人物为中心展开描写,讲述了商朝至汉朝的历史变迁和王权兴衰,全景式地再现了武王讨纣、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屈原投江、合纵连横、荆轲刺秦王、楚汉相争、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史记等一系列历史故事,数千年的历史在作者平淡凝练的文字下呈现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从中可以较为宏观地把握历史变迁的全貌。

 

历史本就是一场众人博弈的戏码,只有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才能突显人性。陈舜臣在书中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渲染历史现场,深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他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让我们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

 

透过这些历史人物,也让我们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当我们想要清理自己身上的痼疾和弱点时,可以从历史的时空审视过去,自觉建立起纠错机制,更好地把握和反思人生。

 

【书评】

历史是外衣,人才是骨血

——评《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

周海莲

 

对于很多在昭和时代(19261989年)成长起来的日本人来说,陈舜臣和司马辽太郎是两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日本历史要看司马辽太郎,中国历史要看陈舜臣”俨然成了一种固定观念,可以说,战后日本人的历史观是建立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之上的。巧合的是,两人既是同窗,亦是挚友。

司马辽太郎钟情于解读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年)的乱世英雄,他笔下既有叱咤风云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也有名不见经传的盗贼。“司马辽太郎”并不是他的本名,他因酷爱司马迁的《史记》而取此笔名,意为“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

而公认的“以深厚的学识和透辟的历史观开拓了历史小说新境界”的华裔作家陈舜臣,则希望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组与再述,为普通的日本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提供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从而架起两国历史文化交流的桥梁。诚如他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写中国历史,是为了‘订正’那些对中国历史的某些误解。我的历史故事是用中国式的思维写给日本读者的。”最近从日本引进翻译出版的《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一书,生动地体现了陈老先生的这一愿望。

在这本不足两百页的小书中,陈舜臣以《史记》记载的史实为基础,以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而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则是对“人”的观察与理解。书中所列举的人物,从地位和身份看,有王侯将相、商人、刺客、嫔妃、宦官;从性格特征看,有残暴的、仁慈的、奸诈的、忠诚的、隐忍的、贪婪的、豪爽的;从历史评价看,有正面的、反面的,以及诸如吕不韦、苏秦等无法简单地归于“正面”或“反面”的人物。在细节上,例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环境描写等,陈舜臣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善。同时,他在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正史记载、客观现实和考古发现,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陈舜臣在《致读者》中说道:“日本人想要了解中国人,阅读《史记》绝对是正道,同时也是一条捷径。因为《史记》里记载了中国人的所有人物典型——确切地说,这些典型并不限于中国人,而是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人。”他认为,历史是外衣,历史中的人才是骨血与精髓,我们解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历史背后的人,从而为理解当下的人提供借鉴。

本书的初衷是写给日本读者的,因而作者采用了许多日本读者熟悉的事物及表现手法。在讲到陇海线郑州站的特产时,他列举了静冈的腌山葵、名古屋的米粉糕;在讲到“虞芮之讼”这个典故时,他以日本打比方,“就像静冈县和爱知县发生纠纷,却不找东京的中央政府,而去找大阪府知事请求调停”;在讲到“指鹿为马”的典故时,他对日语的“马鹿”一词进行了考据;对汉武帝冠以“太阳王”之称,亦是日本学界的共识……诸如此类,为日本读者理解《史记》提供了便利。而中文版的引进出版,从另一个侧面让中国读者了解到《史记》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并通过这些有趣新奇的比方和描述,加深对日本风土人情、语言文化,以及日本人的认识。这种双向的理解与交流,正是陈老先生毕生所追求的。

“在读《史记》时,我分明能感受到作者看待历史人物的温和目光。”陈舜臣曾如是说。而我们读他的作品,也都分明能感受到他对历史、对历史人物的温和目光,这源自他对当下的人的宽厚与理解。

陈舜臣祖籍是中国台湾,但出生于日本神户,同时又接受汉学教育,因而不得不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中生存。几十年来,他始终抱着强烈的中国意识和责任感,清醒地思考着中国与日本、中国人与日本人、中国的与日本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打破某些认识误区,为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立一面镜子,而中国历史,正是他借用的最重要的途经。

 

 

 

【书摘】

被饿死的理想主义者

 

西伯既死,骁勇善战的姬发继位,成为周国君主,即周武王。

而殷都的纣王却和妲己沉迷于享乐,放纵无度。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纣王恨不得把全天下的财宝都收归己有。

纣王及其近臣沉湎于酒色,完全不理朝政。群交会愈演愈烈。后世出土了许多殷代的青铜器,有尊、罍、爵、觚等,都是酒器或酒杯。

这种奢靡的生活是建立在普通百姓的苦难之上的。为了攫取天下瑰宝,苛捐杂税越来越重,百姓们被迫从事各种劳役却毫无回报。

天命即将变革!

上天即将抛弃殷王朝!

——这样的呼声此起彼伏。

“人的忍耐是有限的。殷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现在正是讨伐商纣的大好时机。”

周武王的部下不断劝新君主东征。各诸侯也劝其起义。但周武王却无意行动。他说:“天命归于何处,现在还未知。”

第二年,在殷都,比干劝谏纣王,纣王怒道:“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是不是真的。”于是令人剖开了比干的胸膛。

纣王的叔父箕子经常劝谏。见比干被剖心,他很害怕,就佯装疯癫。但纣王还是把他囚禁了起来,并贬为奴隶。他是想躲也躲不过去。

阴险的密探网遍布全国各地。从古至今,暴君最爱使用密探,以封杀民众的呼声,以免传到天上去。

“百姓都不敢说话了。”

听到这样的报告,周武王终于决定起义。因为百姓沉默,正是王朝的晚期症状。

周武王发布了檄文:“商纣罪孽深重,我谨奉天命讨伐之。诸位,起来战斗吧!现在时候到了!”

讨伐残暴的纣王!

天下人无不为此欢呼雀跃。周武王的起义就像燎原之火,得到了天下人的支持。

 

周武王正要出征,忽然跳出两个人,拦在马前。其中一人张开双臂拦住去路,另一人拉住周武王的马辔——正是伯夷和叔齐。

《史记》里这样记载兄弟俩的劝谏之言:“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周武王的部下欲杀二人。周武王制止道:“不能杀。这是重义之人。”他让人把兄弟俩带走了。

大军出发了。周武王把亡父灵牌摆在车上,率领兵车三百乘、虎贲[1]三千人、披甲之士四万五千人,向东进发。

纣王调集了七十万大军迎击周武王。从兵力上看,是七十万对五万。但殷朝的士兵都盼着周武王早日灭纣。于是,周武王的军队一逼近,他们就纷纷倒戈开路。

周武王的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在殷都南郊的牧野重创殷军。纣王逃跑,退入城中,将他的金银珠宝穿戴在身上,登上鹿台,放火自焚。

就这样,天下归顺于周。周武王受天命而成为天子。

然而,伯夷和叔齐却无法接受:“这是谁定的呢?”

即使上天要抛弃殷王朝,也应该等它自行灭亡呀!诚然,等它自行灭亡,百姓会多受些苦,但总不能因此而弃“义”于不顾吧?兄弟俩不愿出仕周朝。他们决定以自己的行动对周朝天下表示抗议。

《史记》里记载:“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至于他们隐居的首阳山在哪里,则众说纷纭。而“薇”似乎也不够吃,兄弟俩不久就饿死了。

相传,他们临死前还作了一首歌: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互让孤竹国君之位的理想主义者——伯夷和叔齐,梦想着以传说中的先圣们的“禅让”来变革天命。

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有差距。为了理想,兄弟俩不惜以身殉义。

孔子在《论语》中如此评价:“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大意是说,倘若为了理想而殉死,当然是十分美好的,令人向往,不会心生怨恨。

不过,司马迁也许不是这么认为的吧?他指出,在这世上,重义之人总是遭受厄运;而臭名昭著的杀人抢劫惯犯,反而能享尽天年。

天道,是邪?非邪?

伯夷和叔齐临终时,到底是诅咒上天的不公,还是为自己以身殉义的气节而自我陶醉?留待各位读者解读。

 

 

丧心病狂的野心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生动地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在读《史记》时,我分明能感受到作者看待历史人物的温和目光。

例如对于暴君秦始皇,司马迁没有直接谴责,而是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进行批评。秦始皇虽然犯下了许多过错,但他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

也许有人认为,书写历史不应该掺杂个人情感。可是,既然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主角是人,写历史就很难完全排除主观情感。

司马迁的笔触也时常慷慨激昂。他最同情的人也许是屈原——自己的劝谏不被采纳,反而受到责罚。这一点,司马迁和屈原何其相似,因此才会有共鸣吧。

对于《史记》中的大多数出场人物,即便不像对屈原那样深感同情,司马迁也会尽量采取宽容的态度。例如,写到苏秦这位阴险的权谋家时,司马迁甚至还为其辩护:苏秦之所以声名狼藉,是因为他的死对头张仪活得更长久、故意诋毁他的缘故。

然而,就连如此温和的司马迁,在写到以下这个人的时候,也毫不留情地大加谴责,认为此人无可救药。

这个人就是赵高。赵高是宦官,是秦始皇末子胡亥的老师。

一般来说,家中最小的孩子往往最受疼爱。秦始皇也十分疼爱胡亥,最后一次出游时还带上他同行。当然,秦始皇这样的人物决不会过分溺爱孩子,对于各个孩子的评价还是很公正的。他内心已经决定要把皇位传给长子扶苏。

扶苏虽然不甚可爱,但才能出众,在各方面都不会辱没继承人之名。焚书坑儒时,扶苏曾向父亲劝谏,但遭到了斥责,然后被送到了驻扎在上郡的蒙恬将军的军队里。乍一看像是流放边境,但秦始皇其实是想锻炼他。

 

秦始皇虽然一直念叨着“我不想死,我不想死……”但他自己也知道死期将近,所以开始准备后事——写遗书。盖上玉玺的遗书的收取人,就是指定的继位者。

遗书是给扶苏的,上头写着:“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的遗体自然会运送回咸阳。他的意思是让流放至上郡的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临终时,秦始皇身边只有三人——丞相李斯、宦官赵高、末子胡亥。

“现在怎么办呢?不如就……”赵高说着,做了个撕毁扔掉的手势,并来回看着李斯和胡亥。

丞相李斯默不作声。胡亥急促地喘着气。

赵高又说:“我们三人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嘛。”

能坐上二世皇位,胡亥当然没有异议。他也知道,虽然父亲疼爱自己,但对自己评价不高,所以早就放弃了继位的念头。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一直以来,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如果现在依言修改遗书、继承帝位,那这辈子在赵高面前就更是抬不起头来了。赵高则从此飞黄腾达,无异于把天下占为己有。

丞相李斯呢?他也是个野心家,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所以希望能遇上一个傀儡皇帝。比起才能出众、抱负远大的扶苏,还是稍有些愚笨的胡亥当皇帝更为理想。因此,他犹豫了。

赵高低声说道:“这里只有我们三个人。而且,天下人都知道扶苏被父皇疏远一事。所以,胡亥继位,不会有人起疑心的……”

这话抓住了李斯的心。稍过片刻,他终于开口了:“就这样办吧……”决心已定,他反而松了一口气。

就这样,二世皇帝被暗中掉了包。

 

 

大秦落日与楚汉风云

 

就这样,两人对峙于广武,相持了几个月。“天下”近在眼前,却又迟迟不能到手,这让项羽焦急万分。他抓住来不及逃跑的刘邦父亲,搁在一块大案板上,扬言道:“喂,如果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煮来吃掉!”

刘邦答道:“我和项羽作为臣子受命于怀王,结为兄弟之盟。我父亲也就是你父亲。如果你要把父亲煮来吃,记得分一杯羹给我呀!”

项羽大怒,要杀掉刘邦父亲时,被项伯劝住,这才作罢。

性急的项羽向刘邦约战:“天下动乱全是我俩的缘故,现在你我就来决一胜负吧。不要再让天下人受苦啦。”

刘邦却回答道:“以力气论输赢?这也太可笑了吧。如果是比智慧的话,我倒乐意奉陪。”

当时,韩信平定了河北,并向项羽的根据地进兵。而彭越的军队余部也频繁偷袭。

项羽腹背受敌,又粮草不继,于是决定送还刘邦家眷,和刘邦达成了楚汉和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鸿沟”是指流经河南郑州和开封之间的汴河,即现在的贾鲁河。

订约之后,项羽撤兵东归。

刘邦也想撤兵西归,但张良和陈平却劝阻道:“如今,汉王已经占据大半天下,又得到各诸侯的拥护。而楚军将士疲惫,粮食匮乏。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趁现在消灭它,以免养虎为患!”

于是,刘邦以许诺分封领土为条件,请各诸侯出兵,在垓下包围了项羽的军队。据说,垓下位于现在徐州东南边约八十公里的灵璧县附近。项羽下令修筑壁垒坚守,但被汉军及诸侯军重重包围,兵力不足,粮草将尽。

夜里,四周传来楚歌声。

项羽叹道:“啊,难道我的故乡已经完全被汉军攻占了吗?怎么敌营中有这么多楚人呢?”

后来,人们就用“四面楚歌”来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已经无路可逃了。

项羽阵中有两件最心爱之物——一件是虞姬美人,另一件是乌骓名马。

在最后的宴席上,项羽作诗吟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反复吟唱,虞姬也在旁唱和。

英雄项羽的脸颊上闪动着泪光。左右侍从也都低头落泪。

项羽率领八百骑勇猛的壮士,趁着夜色突出重围,逃往南方。汉军发现后,派骑兵将领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渡过淮河时,手下只剩了百余人。他骑在马上,喃喃说道:“是天要亡我,并非我无能。我率兵起义后打过七十多仗,从来未尝败绩!”——似乎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部下夸耀。

行至乌江边时,当地的亭长已经备好船只在等候。他劝项羽道:“大王,江东虽小,但足以自立为王。眼下,江上只有我这一条船。请大王渡江。”

项羽却笑着答道:“天要亡我,我渡江又有何用呢?当年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现在却没有一个活着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出于怜悯而立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再回去见他们呢?即便他们不责怪我,我也觉得于心有愧。”

项羽将心爱的乌骓马送给这位亭长,然后毅然冲入追击而来的汉军阵中战死。

就这样,在楚汉争霸战中,刘邦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刘邦以诸侯之礼厚葬项羽,并在墓前痛哭,以表哀悼之意。

项羽的满门族人都被赦无罪,而项伯则被封为射阳侯——他曾在鸿门宴中搭救刘邦、在广武山上项羽欲杀刘邦之父时出言劝阻。

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

这是公元前202年,秦始皇死后第八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