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书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突破性发展@中信前沿

(2017-02-11 22:33:10)
标签:

中国制造

分类: 新书书讯

全景式展现中国创新发展现状

看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创新者

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多位管理学院教授推荐

【新书书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突破性发展@中信前沿

、基本信息

定价:49.00

书号:978-7-5086-7041-6

作者:【瑞士】乔治•豪尔(Georges Haour)、马克斯•冯•泽德维茨(Max von Zedtwitz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前沿经济社

出版时间:20172

 

编辑推荐

全景式展现中国创新发展现状,深度剖析中国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

双创大潮来袭,产业、企业、个人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把脉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挖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根本动因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中国执教十余年,对中国创新的发展历程、机遇与不足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为创新大国的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起的不同作用,为仍处于转型阵痛期的企业指明了发展创新的道路。

 

内容简介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除了生产全世界近半数的电脑、数码相机和厨房电器,中国的制造业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自主产品的开发中,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否顺利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决定着每一个中国企业的命运。

 

面对未知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企业的选择与行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以华为、海尔、联想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究,凭借大量技术专利开拓国际市场,将中国创造的能量辐射到全球。另一方面,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型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走出一条以低成本投入获得高回报产出的创新之路。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教育系统大批高素质人才的供给、离不开整个社会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的创新现状,才能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发现未来的商业机会,实现突破式发展。

 

作者简介

乔治•豪尔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科技与创新管理教授。作为多家知名企业的咨询顾问,他通过对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科技的商业化创造了大量价值。过去十年间,乔治·豪尔多次受邀到中国讲学。

 

马克斯•冯•泽德维茨

GLORAD 国际研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在旅居中国的12年里,曾执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同济大学。

 

媒体及专家评论

本书翔实而有见地地分析了中国的创新现状,应该被列入每位高管的必读书单。

——陈劲 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无疑是21世纪世界创新领域的主力军。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硅谷和中国从事与创新有关的工作,本书的两位作者强调了中国面临的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任何在世界创新舞台上参与竞争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

——宫力,Acadine Technologies董事长兼CEO

 

在中国成为世界主要创新引擎的过程中,两位作者提供了中国可以遵循的发展模式。本书主要关注中国大企业与创业公司的创新,内容丰富而全面,非常值得阅读!

——乌里·希克,瑞士前驻华大使

 

本书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做了广泛而有启发性的描述,深入分析了是什么塑造了其不断发展的创新能力。我非常推荐这本书!

——埃莉诺·韦斯特尼,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

 

 

目录

1 概述

2 中国创新的辉煌历史

四大发明

培育资本化的失败——孤立假设

道家和儒家学说

传统教育模式

把中国式创新置于历史背景之中

日本模式

3 适用于中国的创新指标

数字能够捕捉创新进程吗

非技术密集型创新

为竞争力创新

创新指标

研发投入占 GDP的百分比

专利产出

国际专利和《专利合作条约》专利

研发人员

出版物产出

科技园区和孵化器

对长期(基础)研究的投资

风险投资行业

4 创新舞台上的关键角色——政府和企业

政府机构

发展策略

制度体系

公共机构

最近政策和改革的示例

地方政府

高校系统

中国的高校:可以做到更好

司法系统

公司

企业的例子

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化

实现全球化:《孙子兵法》有用吗

5 适用于中国式创新的框架条件

人口、中产阶层和城市化

法治层面

各种知识产权法律

造假与仿冒

山寨和中国的创新文化

腐败

中国的营商环境

为创新筹资

中国的风险投资

技术转化能力

经济技术开发区

基础设施

基础通信设施

为什么要创新

6 人为因素:创新管理中的决定性因素

天赋和动力

巡视管理

作为创新和创业精神推动者的教育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作为人才来源的中国移民社群

继续教育

观念模式和管理文化

7 非中国创新者的贡献

快速成长的研发领域

中国魅力的两面性

聘用合适的研发工程师

在中国实现创新不易

外国人的观点

中国人的观点

8 成为全球性的创新者:政府机构诸模式

一种倾向于创新的领导风格

中国的试验模式

激励创新的项目与政策

制造业的计划

在中国激励创新的特定方式  

意在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与公共举措

规制快速发展的网上金融服务  

9 成为全球性的创新者:企业诸模式

从收购到创造:中国作为信息与通信行业的全球领导者

电子硬件和“创客运动”

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

制药行业

医疗设备

汽车工业和无人驾驶汽车

一个正在出现的民用飞机行业

高铁和技术转让

其他工业部门

服务业

中国跨国企业中的创新  

中国成为全球性创新者的各种模式

全面拥抱互联网的国家

作为全球性创新者的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