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样子—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挖掘教育细节,探索名校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学校的样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书书讯学校管理者借鉴 |
分类: 新书书讯 |
清华附小“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立体呈现,供学校管理者借鉴
编辑推荐
挖掘教育细节,探索名校经验。清华附小历经百年积淀,拥有一群敬业、博爱、儒雅的教师,是他们,成就了附小今天的样子——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生态人文、充满书香,多方赞誉、受人尊敬。
通过“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可以感受到清华附小一直致力于“让教师过有品质的教书生活”;书中虽记录了100件事,但附小为老师做的远不止这些。
阅读本书,你可以看到这所百年名校是怎样一种发展样貌,是怎样从细节入手成为了一所人文家园。
编辑推荐篇章:
P 44 我成了硕士研究生导师
P 66 教育家研究院成立了
P115 我当执行校长的岁月
内容推荐
《学校的样子: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是清华附小“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的立体呈现。
清华附小的办学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其中有一个维度就是指向教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能够高尚为师、聪慧育人,使自己因教育成效而获得有品质的生活,因受人尊敬而更具职业认同。
《学校的样子: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选取了附小为教师做的100件事,涵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学方向、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关爱教师及其子女的生活、打造人文校园滋养教师心灵等方面。透过这100件事,我们可以窥见一所百年老校的样子: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生态人文、充满书香,多方赞誉、受人尊敬。值得学校管理者细细研读。
清华附小的办学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其中有一个维度就是指向教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能够高尚为师、聪慧育人,使自己因教育成效而获得有品质的生活,因受人尊敬而更具职业认同。
《学校的样子: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选取了附小为教师做的100件事,涵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学方向、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关爱教师及其子女的生活、打造人文校园滋养教师心灵等方面。透过这100件事,我们可以窥见一所百年老校的样子: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生态人文、充满书香,多方赞誉、受人尊敬。值得学校管理者细细研读。
作者简介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在联合国总部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专题报告。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她研究实践的主题教学获得了建国六十五周年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并撬动了学校“1 X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我的教育视界》《超越·主题·整合》《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玫瑰与教育》《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回到教育的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
她研究实践的主题教学获得了建国六十五周年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并撬动了学校“1 X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我的教育视界》《超越·主题·整合》《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玫瑰与教育》《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回到教育的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
前言
让教师过有品质的专业生活
从1915年成志学校诞生到清华附小的今天,实现了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的伟大探索历程。经历了百年的沉淀,清华附小伴随着民族复兴,在百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史上体现了自身的中国意义,即“三个引领”:价值观的引领,课程的引领,公益服务的引领。儿童是学校的全部意义,而托起儿童的是一位位教师,百年的历程中,附小有这样一群敬业、博爱、儒雅的教师,是他们,成就了附小今天的样子。从1915年的成志学校到而今的成志教育,在这条路上,清华附小能为教师做些什么?
教师是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一个学生遇到好教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能不断涌现好教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没有一个量够质优、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教师团队,再好的教育理想也难以实现。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为教师“量体裁衣” 让教师过有品质的专业生活
从1915年成志学校诞生到清华附小的今天,实现了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的伟大探索历程。经历了百年的沉淀,清华附小伴随着民族复兴,在百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史上体现了自身的中国意义,即“三个引领”:价值观的引领,课程的引领,公益服务的引领。儿童是学校的全部意义,而托起儿童的是一位位教师,百年的历程中,附小有这样一群敬业、博爱、儒雅的教师,是他们,成就了附小今天的样子。从1915年的成志学校到而今的成志教育,在这条路上,清华附小能为教师做些什么?
教师是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一个学生遇到好教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能不断涌现好教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没有一个量够质优、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教师团队,再好的教育理想也难以实现。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为教师“量体裁衣”“私人订制”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供免费学历进修。我们尽最大可能引领教师努力追求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深的专业水平、突出的研究能力、丰硕的研究成果、显著的示范作用,从而使其成为清华附小的“大师”,使清华附小成为一所多方赞誉、受人尊敬的卓越小学。
“要留住好的教师,就要满腔热情为教师着想。”我们一方面注重用信念激励教师、鼓舞教师,另一方面重视改善教师待遇,解决生活困难,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等。在六一儿童节前夕,老师们常常都会想着给班里学生备一份什么样的礼物,有时会忽略自家的孩子也需要过这样的节日,学校会早早策划和准备,给教师的孩子过个有意义有意思的儿童节。在附小,教师们工作都十分繁忙,八小时以内干不完,加班加点也要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免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学校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为教师和他们的子女提供方便。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的降低,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减少了户外活动。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我们给每位教师准备了跳绳,为了激发大家跳绳的兴趣,学校还组织了个人跳绳比赛、团体跳大绳比赛,这样一带动,大家就运动起来了……所有的这些努力,是在追求让教师对附小有归属感,从而使清华附小成为一所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令人难忘的、温润的小学。
“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建设,两手都要硬。”我们注重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实用性、简约性、人文性,反对豪华、铺张、攀比,主张过低碳生活,杜绝浪费。2011年在抗震加固阶段,我们对校园进行了再设计,七大建筑、十二大景观,中西合璧,一年四季美如画卷。学校硬件建设,既要有“面”,还要顾“里”。厕所是所有人每天都要去的地方,一个国家的“厕所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同样,一所学校的“厕所文化”也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文明程度。附小的“洗手间”除了干净整洁,还特别讲究人性化,随手可取的纸巾、洗手液、洗手步骤温馨提示、熏香、绿植、蹲位前的门上粘贴的学生小报、健康知识、手机台……这样贴心而又细致入微的考虑使老师们备感温暖。附小有个理念——“学习是最好的保养”,学校经常为老师购买、订阅、发放各类书籍。不仅如此,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扑面而来的“书香”。所有的这些是为了让清华附小成为一所生态田园、人文家园、书香校园。
教师是学校构成的基本要素,没有教师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清华附小的办学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这里面有一个维度就是指向教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能够高尚为师、聪慧育人,使自己因教育成效而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因受人尊敬而增强职业认同度。从这个角度说,学校为教师做事是理所当然的。本书选取了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其实又何止是这100件事,谨以此为代表,表达百年清华附小的价值就在于:为学生和教师聪慧与高尚的完整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学校、学生、教师、家长梦想的聚合融汇,共同成长,彼此抵达。
窦桂梅 媒体评论
从1915年成志学校诞生到清华附小的今天,实现了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的伟大探索历程。经历了百年的沉淀,清华附小伴随着民族复兴,在百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史上体现了自身的中国意义,即“三个引领”:价值观的引领,课程的引领,公益服务的引领。儿童是学校的全部意义,而托起儿童的是一位位教师,百年的历程中,附小有这样一群敬业、博爱、儒雅的教师,是他们,成就了附小今天的样子。从1915年的成志学校到而今的成志教育,在这条路上,清华附小能为教师做些什么?
教师是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一个学生遇到好教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能不断涌现好教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没有一个量够质优、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教师团队,再好的教育理想也难以实现。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为教师“量体裁衣” 让教师过有品质的专业生活
从1915年成志学校诞生到清华附小的今天,实现了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的伟大探索历程。经历了百年的沉淀,清华附小伴随着民族复兴,在百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史上体现了自身的中国意义,即“三个引领”:价值观的引领,课程的引领,公益服务的引领。儿童是学校的全部意义,而托起儿童的是一位位教师,百年的历程中,附小有这样一群敬业、博爱、儒雅的教师,是他们,成就了附小今天的样子。从1915年的成志学校到而今的成志教育,在这条路上,清华附小能为教师做些什么?
教师是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一个学生遇到好教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能不断涌现好教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没有一个量够质优、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教师团队,再好的教育理想也难以实现。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为教师“量体裁衣”“私人订制”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供免费学历进修。我们尽最大可能引领教师努力追求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深的专业水平、突出的研究能力、丰硕的研究成果、显著的示范作用,从而使其成为清华附小的“大师”,使清华附小成为一所多方赞誉、受人尊敬的卓越小学。
“要留住好的教师,就要满腔热情为教师着想。”我们一方面注重用信念激励教师、鼓舞教师,另一方面重视改善教师待遇,解决生活困难,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等。在六一儿童节前夕,老师们常常都会想着给班里学生备一份什么样的礼物,有时会忽略自家的孩子也需要过这样的节日,学校会早早策划和准备,给教师的孩子过个有意义有意思的儿童节。在附小,教师们工作都十分繁忙,八小时以内干不完,加班加点也要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免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学校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为教师和他们的子女提供方便。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的降低,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减少了户外活动。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我们给每位教师准备了跳绳,为了激发大家跳绳的兴趣,学校还组织了个人跳绳比赛、团体跳大绳比赛,这样一带动,大家就运动起来了……所有的这些努力,是在追求让教师对附小有归属感,从而使清华附小成为一所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令人难忘的、温润的小学。
“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建设,两手都要硬。”我们注重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实用性、简约性、人文性,反对豪华、铺张、攀比,主张过低碳生活,杜绝浪费。2011年在抗震加固阶段,我们对校园进行了再设计,七大建筑、十二大景观,中西合璧,一年四季美如画卷。学校硬件建设,既要有“面”,还要顾“里”。厕所是所有人每天都要去的地方,一个国家的“厕所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同样,一所学校的“厕所文化”也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文明程度。附小的“洗手间”除了干净整洁,还特别讲究人性化,随手可取的纸巾、洗手液、洗手步骤温馨提示、熏香、绿植、蹲位前的门上粘贴的学生小报、健康知识、手机台……这样贴心而又细致入微的考虑使老师们备感温暖。附小有个理念——“学习是最好的保养”,学校经常为老师购买、订阅、发放各类书籍。不仅如此,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扑面而来的“书香”。所有的这些是为了让清华附小成为一所生态田园、人文家园、书香校园。
教师是学校构成的基本要素,没有教师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清华附小的办学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这里面有一个维度就是指向教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能够高尚为师、聪慧育人,使自己因教育成效而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因受人尊敬而增强职业认同度。从这个角度说,学校为教师做事是理所当然的。本书选取了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其实又何止是这100件事,谨以此为代表,表达百年清华附小的价值就在于:为学生和教师聪慧与高尚的完整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学校、学生、教师、家长梦想的聚合融汇,共同成长,彼此抵达。
窦桂梅
经历了百年的沉淀,清华附小伴随着民族复兴,在百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史上体现了自身的中国意义,即“三个引领”:价值观的引领,课程的引领,公益服务的引领。儿童是学校的全部意义,而托起儿童的是一位位教师,百年的历程中,附小有这样一群敬业、博爱、儒雅的教师,是他们,成就了附小今天的样子。
——窦桂梅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教育家研究院成立了
汤卫红
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的我能与“教育家”“教育家研究院”产生关联。当窦校长宣布学校成立教育家研究院并任命我为院长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我自己与教育家根本都不沾边,又初来乍到,任“院长”,这能行吗?窦校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不是教育家,但我们都要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家。清华附小的老师要有教育家的梦想。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又要有抬头看天的情怀。教育家研究院要挖掘老师们的潜力,激励老师们成长,为老师们搭建平台。”抱着向老师们学习的心态,我硬着头皮“入主”教育家研究院。
教育家研究院能为老师的成长做些什么?正当我苦苦思索,进行所谓的宏观架构的时候,窦校长送给我一本李希贵校长的《学校转型》,并特别提到书中的“先打枪,再瞄准”的理论。我若有所悟:得先干起来!我先从研究窦校长的著作,研究学校的“1 X课程”,研究学校的自主排课入手,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向王玲湘老师、胡兰老师、安华老师等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课程改革。渐渐地,我对学校有所了解,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的老师。“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健康、阳光、乐学”“敬业、博爱、儒雅”“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等思想、理念、目标很快成为我由衷认同且内在于心的追求。在读完《学校转型》后,我深深敬佩李希贵这位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家。受书中观点和做法的启发,我也对学校的管理、教育、课程等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忽然明白了校长送我这本书的另一番心意:研究教育家,特别是教育改革实践家,思考如何实现我们学校的转型,为学校改革提供决策参考,这可是教育家研究院的重要职责。参加学校的校务会时,我大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革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窦校长更不吝表扬:“书没白给你,有思考!教育家研究院院长开始有角色感了!”
学校的办学行动纲领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重要文件。学校每年都会修订和完善纲领,以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更明确,行动步骤更清晰。虽然我不熟悉学校,但窦校长仍然交给我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修改办学行动纲领。正当我满脸惊讶的时候,窦校长说:“别担心,我们和你在一起。不是你一人修改,各部门的负责人都在修改。你作为一个新来的老师或许能看出我们看不到的问题,或许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当我一口气读完纲领的时候,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先进的理念、崇高的目标、卓越的追求、改革的力度、实干的勇气、智慧的金句令人钦佩。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不知不觉中“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已在我心中留下烙印。夜以继日,我反复研读,读过三遍之后,我着手修改主持交流活动.tif。我修改了一些表述不够科学、严谨的地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废寝忘食的修改过程,让我领会了责任的力量。我分明感觉到学校命运与自己是那样的息息相关。我诚惶诚恐地将我的修改稿送交学校。又是一个没想到!窦校长逐字逐句地阅读了我所有修改的地方,还专程听取了一些建议背后的详细思考。让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的是,2014年最新修订版的纲领采纳了很多我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当纲领中融入自己的心血的时候,对学校发展的使命感又增添了几分。用窦校长的话说,我“更像一个清华人了!”
院长也不是“光杆司令”,虽处暑假,还未开学,但校长的微信管理给了我启发。我迅速建立了“教育家研究院”微信群,拟将学校要推出的影响力教师“收编入伍”。清华附小的老师充满了正能量,受邀者积极响应。我在微信群里发表的思考、感悟、心得等都得到了大家的回复,有赞同的,有探讨的,有建议的,有质疑的,大家都有一种教育家的追求,真思考、真讨论、真研究。微信平台俨然成为一个教师们的思想交流吧。研究院在没有张灯结彩、剪彩挂牌、鞭炮齐鸣中以一种“学术”的方式悄然“开张”了。在微信交流中,我又认识了清华附小更多会思考、真研究、勤实践的卓越教师。我只是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不只是我展示思想,更多的是我从这些具有教育家潜质的老师身上汲取到更多的思想营养。毋庸置疑,在教育家研究院中受益最大的是“院长”本人。
敬业、博爱、儒雅是清华附小教师的生命样态。在这个卓越团队中,有一批名师引领着团队的成长。他们牢记“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丰富和完善主题教学思想,倾心构建“1 X课程”体系,生成了鲜明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是聪慧育人、高尚为师的典范,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了研究这批最有影响力教师的教育思想,感悟他们的教育情结,挖掘他们的教育智慧,分享他们的教育幸福,探秘百年附小的教育传奇,学校推出“清华附小影响力教师丛书”并召开报告会。而这恰恰也是教育家研究院的分内之事。与王玲湘、王丽星、许剑、聂焱等具有影响力的教师在一起研讨,怎能不激励人的成长呢!王玲湘老师基于主题教学思想,探索语文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提出了生长语文的教学主张和实践范式;王丽星老师基于儿童的核心素养,超越数学学科本身,探索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内外整合,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整合数学”;许剑老师的班级教育史就是一部班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多彩画卷,其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命与责任、智慧与激情、情趣与艺术令人赞叹;聂焱老师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扎根小学、葆有童心,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艺术的童年,他认为:童画即童话,是师生间最直接的沟通,也是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最直接的沟通。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有了对他们的著作先睹为快的机会,更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汲取这些著作的营养,也让我对儿童、对自己的“儿童数学”教学主张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有了更明晰的发展方向。“数由童生,童由数长,童数相生”的教育理念也因此而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幸福成长的拔节声。美哉,教育家研究院!
影响力教师丛书只是学校百年校庆出版计划的一部分。站在2015年的门槛上,学校将百年校庆出版丛书定名为“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内容涉及学校、学生、教师、校友等各个方面,力图全面反映百年清华附小的教育画卷。而我则成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将有更多的机会和学校各个方面的人打交道,而在这交往、交流中我又将获得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契机。我也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是立体的,只有认识和研究影响教育整体中的各个因素,才可能整体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家研究院任重而道远。
教育家研究院看似在“度人”“达人”,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一定也会成长起来。我终于渐渐领悟:窦校长原来是如此用心良苦、不着痕迹、智慧地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促进一个进入专业成长高原期、迈入新的起点的教师从高原起飞!教育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默默警醒自己:心怀感恩,常知愧疚,卓越攀行!
汤卫红
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的我能与“教育家”“教育家研究院”产生关联。当窦校长宣布学校成立教育家研究院并任命我为院长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我自己与教育家根本都不沾边,又初来乍到,任“院长”,这能行吗?窦校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不是教育家,但我们都要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家。清华附小的老师要有教育家的梦想。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又要有抬头看天的情怀。教育家研究院要挖掘老师们的潜力,激励老师们成长,为老师们搭建平台。”抱着向老师们学习的心态,我硬着头皮“入主”教育家研究院。
教育家研究院能为老师的成长做些什么?正当我苦苦思索,进行所谓的宏观架构的时候,窦校长送给我一本李希贵校长的《学校转型》,并特别提到书中的“先打枪,再瞄准”的理论。我若有所悟:得先干起来!我先从研究窦校长的著作,研究学校的“1 X课程”,研究学校的自主排课入手,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向王玲湘老师、胡兰老师、安华老师等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课程改革。渐渐地,我对学校有所了解,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的老师。“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健康、阳光、乐学”“敬业、博爱、儒雅”“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等思想、理念、目标很快成为我由衷认同且内在于心的追求。在读完《学校转型》后,我深深敬佩李希贵这位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家。受书中观点和做法的启发,我也对学校的管理、教育、课程等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忽然明白了校长送我这本书的另一番心意:研究教育家,特别是教育改革实践家,思考如何实现我们学校的转型,为学校改革提供决策参考,这可是教育家研究院的重要职责。参加学校的校务会时,我大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革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窦校长更不吝表扬:“书没白给你,有思考!教育家研究院院长开始有角色感了!”
学校的办学行动纲领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重要文件。学校每年都会修订和完善纲领,以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更明确,行动步骤更清晰。虽然我不熟悉学校,但窦校长仍然交给我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修改办学行动纲领。正当我满脸惊讶的时候,窦校长说:“别担心,我们和你在一起。不是你一人修改,各部门的负责人都在修改。你作为一个新来的老师或许能看出我们看不到的问题,或许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当我一口气读完纲领的时候,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先进的理念、崇高的目标、卓越的追求、改革的力度、实干的勇气、智慧的金句令人钦佩。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不知不觉中“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已在我心中留下烙印。夜以继日,我反复研读,读过三遍之后,我着手修改主持交流活动.tif。我修改了一些表述不够科学、严谨的地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废寝忘食的修改过程,让我领会了责任的力量。我分明感觉到学校命运与自己是那样的息息相关。我诚惶诚恐地将我的修改稿送交学校。又是一个没想到!窦校长逐字逐句地阅读了我所有修改的地方,还专程听取了一些建议背后的详细思考。让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的是,2014年最新修订版的纲领采纳了很多我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当纲领中融入自己的心血的时候,对学校发展的使命感又增添了几分。用窦校长的话说,我“更像一个清华人了!”
院长也不是“光杆司令”,虽处暑假,还未开学,但校长的微信管理给了我启发。我迅速建立了“教育家研究院”微信群,拟将学校要推出的影响力教师“收编入伍”。清华附小的老师充满了正能量,受邀者积极响应。我在微信群里发表的思考、感悟、心得等都得到了大家的回复,有赞同的,有探讨的,有建议的,有质疑的,大家都有一种教育家的追求,真思考、真讨论、真研究。微信平台俨然成为一个教师们的思想交流吧。研究院在没有张灯结彩、剪彩挂牌、鞭炮齐鸣中以一种“学术”的方式悄然“开张”了。在微信交流中,我又认识了清华附小更多会思考、真研究、勤实践的卓越教师。我只是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不只是我展示思想,更多的是我从这些具有教育家潜质的老师身上汲取到更多的思想营养。毋庸置疑,在教育家研究院中受益最大的是“院长”本人。
敬业、博爱、儒雅是清华附小教师的生命样态。在这个卓越团队中,有一批名师引领着团队的成长。他们牢记“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丰富和完善主题教学思想,倾心构建“1 X课程”体系,生成了鲜明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是聪慧育人、高尚为师的典范,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了研究这批最有影响力教师的教育思想,感悟他们的教育情结,挖掘他们的教育智慧,分享他们的教育幸福,探秘百年附小的教育传奇,学校推出“清华附小影响力教师丛书”并召开报告会。而这恰恰也是教育家研究院的分内之事。与王玲湘、王丽星、许剑、聂焱等具有影响力的教师在一起研讨,怎能不激励人的成长呢!王玲湘老师基于主题教学思想,探索语文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提出了生长语文的教学主张和实践范式;王丽星老师基于儿童的核心素养,超越数学学科本身,探索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内外整合,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整合数学”;许剑老师的班级教育史就是一部班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多彩画卷,其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命与责任、智慧与激情、情趣与艺术令人赞叹;聂焱老师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扎根小学、葆有童心,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艺术的童年,他认为:童画即童话,是师生间最直接的沟通,也是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最直接的沟通。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有了对他们的著作先睹为快的机会,更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汲取这些著作的营养,也让我对儿童、对自己的“儿童数学”教学主张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有了更明晰的发展方向。“数由童生,童由数长,童数相生”的教育理念也因此而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幸福成长的拔节声。美哉,教育家研究院!
影响力教师丛书只是学校百年校庆出版计划的一部分。站在2015年的门槛上,学校将百年校庆出版丛书定名为“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内容涉及学校、学生、教师、校友等各个方面,力图全面反映百年清华附小的教育画卷。而我则成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将有更多的机会和学校各个方面的人打交道,而在这交往、交流中我又将获得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契机。我也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是立体的,只有认识和研究影响教育整体中的各个因素,才可能整体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家研究院任重而道远。
教育家研究院看似在“度人”“达人”,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一定也会成长起来。我终于渐渐领悟:窦校长原来是如此用心良苦、不着痕迹、智慧地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促进一个进入专业成长高原期、迈入新的起点的教师从高原起飞!教育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默默警醒自己:心怀感恩,常知愧疚,卓越攀行!
试读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