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6】 《从一个人开始》 @北京时代华语
(2015-11-12 09:01:56)
标签:
佛学从一个人开始连载书摘旅行 |
连载6
拥有自己专属的“庇护所”
中世纪的欧洲有所谓“庇护所”的圣域。只要一踏进这个区域,任何权力就都无法干涉。很像是日本的“庇护寺”[1]。在欧洲,教会的礼拜堂,或是类似的设施便具有相同功能。
为何我会提及这件事呢?因为我希望能让大家了解,拥有“自己专属庇护所”的效用。无论人生再怎么顺遂,每个人一定都会有“渴望独处”的时候。
但是,要实现这个心愿却出乎意料得困难。回到家中,因为有妻小在,即便躲进自己的房间,在意识上仍旧是跟家人在一起。到公司去,更不可能有办法独处。现代人不管去哪里、做什么,一定都会有某个环节与他人联结在一起。
如此一来,每个人承受的压力,比想象中还要大得多。一般所说的工作过劳,便是指这类的压力累积。除此之外,现代人总是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尤其是认真的人,更容易如此。就结果而论,在不知不觉中累积起来的潜在压力,其造成的影响力是相当可怕的。若演变成忧郁症,那都还算好;可怕的是当情绪大爆发时,连周遭的人也不禁惊呼:“天哪,那个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就像既有身份又有地位的中老年男子,之所以会因为对女性毛手毛脚这类无可置辩的行为而受到逮捕,便是由于长年不断累积的压力的岩浆,一次全爆发开来的缘故。
为了避免落得这般下场,我建议大家最好要有自己专属的“庇护所”。最近,拥有“隐匿处”的人愈来愈多了;在杂志上,也经常看到以“男人的隐匿处”为题所做的特辑。这些都可说是对“庇护所”想法的具体化呈现。
自己若能拥有一处隐匿处,自是最理想不过。然而,如果还得特地去租借场所,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吃力。对这些人来说,得以让人好好放松一下的高级咖啡厅,是另一种不错的选择。或者是没有任何人知道、只有自己一个人去的酒馆,也是很适合作为庇护所的空间。有些自由的作家就会到家附近的家庭式餐厅去,把餐厅里的某一固定座位当作自己的空间,每一次都坐在那里写作。
拥有一段仅有自己一个人度过的时间,这才是重点所在。人一旦独处在不受任何人打扰的环境中,纵使不喜欢,终究还是得面对自己。虽说与自己面对面,不尽然都是愉快的,但在这种空间里度过的短暂时刻,得以治愈累积在我们体内的长期疲劳。请大家务必要尝试看看。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最近,无论国内外旅游,由旅行社所策划的“一人之旅”旅行团可谓盛况空前。鼓励一个人住的人去旅行——“一人之旅”旅行团的构想,据说就是从这个想法开始的;不过,这“一人之旅”在有家眷、配偶的消费者之中,似乎也很受欢迎。
尤其是限定女性参加的“一人之旅”旅行团,参加者以三十多岁和四十多岁的未婚女性占最多数,其次则为已有另一半的熟龄女性。当我从报纸上读到一篇由一名五十八岁的已婚女性所写的亲身体验后,顿时恍然大悟。
“跟丈夫一起去旅行,终究还是家庭生活的延伸;而跟朋友一起去,就算两人的交情再怎么好,还是得处处费心。像这样,根本不可能从心底好好地享受旅行的乐趣。若从这一点来看,‘一人之旅’旅行团中,由于成员全都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因此,在团体行动中,也能相互保有自己个人的领域,且不受到干扰。”
我很能够体会她的心情。我也曾与妻子出国旅行过好几次。在旅途中,我们两人也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结果闹得彼此都很不愉快,以致旅行的乐趣也大打折扣。当然,家族旅行与夫妻偕同出游,都有其优点;不过,如果真正想饱尝旅行的乐趣,还是只有一个人的旅行才办得到。
一个人旅行的好处,无须多言,那就是“自由”。若有自己想去看的景点,就去看,而不想去看的,就不要去。想去哪里走走全随自己安排,若没那意愿,即使窝在旅馆里睡觉也行。像这样的自由,是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取代的。
另外,一个人旅行还有一个好处——“找回自我”。平时,我们都在包含家人在内的人际关系中度日;但是,在旅途中,我们就有机会独处。这种没有人打扰的“自我感觉”,是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无法品尝到的宝贵体验。
因此,我们可以以最真实的心情面对自己,也能看见平时所看不见的,察觉到平常没察觉到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变透明、直觉力变敏锐了。
就因为如此,最近,我们夫妻俩也开始轮流一个人去旅行。因为家里养狗,“一定要有一个人留下来”就成了我们进行一个人旅行的绝佳理由。无论什么样的理由都行。试着一年来一趟三天两夜的一人之旅。尤其是当你觉得很累、很迷惘,有什么东西想告一个段落的时候,一个人旅行绝对是你最好的选择。
过一天没有电视、网络的生活
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看电视的人应该不多;而完全不接触网络的人应该也很少吧。即便不是那么热切关心时事,电视与网络都是与现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媒体。
话虽如此,各位要不要偶尔过一天既不看电视也不上网的生活呢?我会这么说,全是因为我们在这两大媒体上耗费了不少时间的缘故。为了让大家得以亲身体验到这个事实,这么做是必要的。
报纸的读者投书专栏曾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
“我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老是盯着电视的画面不放,甚至忘了要吃饭、换衣与刷牙。而且,每一次都要拖到最后一刻,逼我破口骂人。这样的戏码总是不断地上演,我已经感到厌倦了。”
这名读者的孩子,若没了电视就真的无法活下去吗?事实上应该并非如此。他也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读书、做模型。换句话说,只要不去打开电视来看,就算没有电视,他也能好好地过日子。
于是,他的母亲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天早上,她关掉当作闹钟使用、一直开着的电视,而改用收音机。结果,据说她儿子三两下就做好上学的准备,而且也不再迟到了。
不仅是小孩子,不少大人也有不断看电视的惰性。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大家完全不觉得不去试着关掉电视,会是一种“惰性”。至于报纸也可说是如出一辙。
“因为多少也得知道一下世界的动态吧……”
对于网络,许多人都抱持着这种想法,却从来不去深究:得知世界的动态,究竟能帮上自己多大的忙?说得更确切一点,除了某些特殊的行业外,一般人即使三天或一星期没看电视、没读报,在工作和生活上,应该也不会造成任何的障碍。
“现代人无所不知,唯独对自己的事一无所知。”
有句格言是这么说的。就算累积再多来自电视和网络的资讯,对自己也没什么帮助。不如偶尔过一天既不看电视,也不上网的生活,如此一来,便能看见自己了。若想过一人生活,那就得先认识自己才行。
[1] 庇护寺:又称“缘切寺”。日本江户时期,为了保障在封建制度下无权提出离婚的已婚妇女,得以寻求庇护而存在的尼寺,是幕府公认的“离婚调停所”。已婚妇女只要逃进“庇护寺”并住满规定日期,即可获准与丈夫离婚。
书摘6
戒除杂念,从“断舍离”开始
一个人住的生活要过得快活,唯有过简单的生活。
要实现简单的生活,有两件事必须做到,那就是“戒除”与“舍弃”。不过,这两件事要付诸实践相当困难。长年养成的习惯,可没那么容易戒得掉;至于舍弃,也因日本人“爱物惜物”的传统文化,想任意丢弃物品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仅剩放手一搏,试着付诸实践一途了。无须想太多,只要是有那么一丁点觉得这东西不需要,纵使明知道非常可惜,也要试着丢弃、舍弃。若实际付出行动,得到的结果大多是出人意料的好。
我在此举个例子与大家分享。这是积水化学的董事长——大久保尚武先生的亲身经验之谈。大久保董事长家以前曾停止订报一个月。确切的理由虽然不得而知,不过似乎是有不愉快的事发生。
当时的大久保还是个干劲十足的上班族,任谁都会认为他不读报这件事“似乎不太好”吧!其实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但大久保董事长却说,他完全不觉得受到困扰。
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只要每天早上读了报纸,不管愿不愿意,都会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不幸与令人不快的新闻。然而,一旦停止阅读报纸后,大久保董事长说:“我感觉到世界变和平了。”这不单只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资讯才萌生的想法。
反倒是因为通过读报,以至于连不必知道的资讯也全都知道的关系,而被迫承受了多余的压力。既然不读报能让人从这股压力中解脱,就结果而论,这是好事一桩。只不过,后来听说由于大久保董事长的家人纷纷抱怨说:“没了报纸,今天有什么电视节目也没办法知道。”因此,他们家才重新恢复订报。
纵使如此,这个经验绝不是无用的。尝到甜头的大久保董事长,这一次则尝试不再使用时钟。结果如何呢?在拥有时钟的时候,一年到头他总是盯着时钟瞧,天天过着以分钟为单位的生活;但在丢掉时钟后,他发现,即使以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单位来采取行动,在工作上也不会造成任何障碍。
据闻大久保董事长至今仍过着没有时钟的生活。假使有意自己一个人住,目标就得放在简单的生活上。为此,必须尽量努力抛开身边物品。大久保董事长的例子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不少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害怕“一个人”的你!
曾经在各种关系状态中,失去自我、忘记独处美好的你!
将今日的历练化作未来的勇气,
无论谁离开了你,别忘了你本就可以一个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