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 《从一个人开始》 @北京时代华语
(2015-11-10 09:01:17)
标签:
从一个人开始连载书摘生活 |
连载4
一个人更别忘了梦想与愿望
一个人独处,有时会突然陷入空虚的心情。这是危险的征兆,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着魔似的跑去自杀,也是发生在这种时候。有个作家曾说过:“我一看到蟑螂,就很想去死。”我觉得我似乎能明白他说这番话时的心情。
倒不是说蟑螂如何,而是有时在某个时间点、某种状况之下,某个“开关”就会被打开。近年来,每年的自杀人数已超越三万,直逼四万;而且,在年轻人之间也很流行集体自杀。社会大众对于这样的现象,都会说是社会如何如何或是因为不景气造成的。这是很肤浅的见解。人类拥有生存的自由,同时也拥有选择死亡的自由。在这世上,有的人生性易受到难以抹去的“死亡诱惑”驱使,会在无意识中寻找死亡的机会。
由于我们平时身边会有家人,还有许多人的陪伴,不会有这种感觉。因此,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情况下,想事情想得太入神,就算心中突然间涌起“就算死了也没事”的感觉,也是很正常的事。
只不过,反正人终归会死,自己也没必要多此一举。人活着,或许会遇到令人不悦的事,但快乐的事同样也有一箩筐。努力活到寿终的那一刻,是作为一个靠着别人的手拉扯长大的人,应尽的义务之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胡来,使他人伤心难过。
那位说一看到蟑螂就想死的作家,事实上真的自杀了。我觉得他选了一个非常不值得的死法。一个人独处,有时免不了会受到这种诱惑的驱使。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好呢?拥有自己的梦想或愿望,无论是醒是睡,都别忘了它,这就是最好的办法。镰仓时代的高僧道元曾这样教导弟子,说:“即便是盗贼,若时时刻刻将打败敌人、掳获美女的心愿放在心上,其心愿必定能达成。”
这段教诲就记载在名为《正法眼藏随闻记》的道元语录中。他以盗贼也会有想发财、拥有美女等庸俗的欲望为例,的确很耐人寻味。没有错,纵使很勉强也没关系,只要定出一个目标,并且努力去达成,人生就会快乐。我想道元禅师所要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发掘平凡事物中不平凡的力量
有一位青年,正义感强烈,极度厌恶不正当的事。他就像夏目漱石《少爷》中的主人翁一样,总是与人冲突不断。这位青年行为如下所述。
大学的课堂上,大半的学生都在打瞌睡。青年气愤不已。但他并不是对同学,而是对上课无趣到让学生打瞌睡的老师大发脾气。
有好几位老师都成了他的牺牲品,甚至还有老师因此拒绝到校授课。由于他不管做什么事都是这样的态度,因此与其说受人欢迎,不如说更多时候是惹人厌恶。最后,他终于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甚至连他也讨厌这样的自己。于是,在他二十六岁那年的冬天,他逃难似的跑去以色列旅行。这位青年在以色列遇见了一位不可思议的老婆婆。老婆婆在他因找不到便宜的旅舍而苦恼的时候,主动邀约他,说:“你来我家住吧!”那天晚上,老婆婆对他说了这样的话。
“这世上存在着能让人生好运不断的神奇魔法话语哦!”
青年表示他很想知道,因此老婆婆便告诉了他。这神奇的魔法话语就是“谢谢”和“感激不尽”。这是多么平凡的两句话啊!就一般情况来说,大家听了很可能只会应一声:“什么嘛!”当下就忘记了吧!
然而,陷入四面楚歌的青年却大为感动,并且还答应老婆婆,他一定会马上试着使用看看。正因为他是一位个性耿直的青年,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很拼命地使用这两句话。如此一来,结果如何呢?想不到他往后的人生果真是好运接连不断。
有一次,青年在某个人数不多的集会中说了这个故事。故事的内容经由录音带,在大家口耳相传之下,最后被编辑成了一本小册子。小册子明明没做什么宣传,想不到竟成了销售量高达三十万本的畅销书。故事中的这位青年名叫五日市刚,是一名数理系的研究者,而这本小册子就是《开运咒语》。
我听了这个故事,不禁思考,让五日市刚的人生好转的最大要因究竟是什么?最后,我得到的结论是“他深受感动”。所谓感动,就是“内心被深深地打动”。
因一位老婆婆的善解人意,他的内心被两句平淡无奇的话打动了。感动会让人变得更率直,引出好的个性。因此,他才能借由持续使用“咒语”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你要不要也来试试看呢?
不管他人怎么想,都不要放在心上
该怎么做才能跟他人处好关系呢?应该不少人会为这个问题伤透脑筋。虽说“想与他人处好关系,首先得跟自己处好关系”,但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言,以下三点是很重要的。
第一,下定决心“不管他人怎么想,都不放在心上”。人之所以会变得懦弱、易迁就他人,是因为自己不想令人讨厌。然而,这样的念头是该丢弃了。
如此一来,情况会变得怎么样呢?既然自己已无所顾虑了,对方却会开始有所顾虑。人际关系是相对的,所以情况才会变成这样。当然,不能说对方对自己有所顾虑,就变得自以为是,我们也得充分展现出对对方的关怀。
第二,要有“他人不了解我的心情是理所当然的”的认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实就是如此。尽管常有人说:“要多想想他人的心情。”但是,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去揣测他人的心情,还是很有限。当然,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只不过,若太过于全心期待,很容易会出差错的。
因此,无论对方是多么好的人,只要自己先做好心理准备,明白对方无法充分了解自己的心情,就不会对对方抱有过多的期待。两人都对彼此不抱有过多的期待,自然不会有严重的问题发生。
第三,“别对他人唯命是从”。人一旦发现有机可乘,就会很希望他人能照着自己的意思做事。这种事毫无止境,若一直放任不管,情况只会愈来愈严重。所以说,自己绝不能对他人唯命是从。
话虽如此,有喜欢命令他人的人,自然也会有惯于听命于他人的人。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属于后者,要是这些人只会对他人唯命是从,是无法活出自己的人生的。
今后,一个人住的生活形态将与日俱增。生活要过得快活,那就得舍弃想与所有人处好关系的被动心态。
我这么说,或许听起来像是命令大家“舍弃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反倒是拥有这般觉悟的人,才有可能与真正值得信赖、高品格的人交际。
书摘4
寂寞是自我成长最好的启发
我个人并没有受虐倾向,不过对我来说,寂寞是一种让人感到舒服的情感。证据就在于,人们以前便对象征寂寞的“秋天”喜爱有加。诗人北村透谷于《秋窗杂记》中如此写道:
“秋天是教人感伤的季节,却也是令人神清气爽的季节。”
说到会让人想起秋天的名著中,有一篇文章是日本人都曾在学校里读过的。那就是在众所周知的清少纳言《枕草子》中的一节:“秋为黄昏。夕阳倾照,临近山际之时,乌鸦归巢,三只四只、两只三只,匆匆飞去,伤感油然而生。”
话说回来,觉得一个人住“很寂寞,所以很讨厌”,依我看,这是非常幼稚的感受。寂寞的情感具有十分不可思议的作用,常带给人莫名的“感动”。若是不懂得品尝这份情感,损失可就大了。
歌人最常吟咏的,不就是寂寞的情感吗?好比说,“别离”一直都是寂寞的。然而,无论在电影还是小说中,剧情的高潮总是这种场面。
若要说起寂寞的源头,那就是孤独。因为人在独处的时候,会感觉到寂寞。这件事告诉我们,人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即使是再怎么受到他人称许、爱惜的人,只要是人,最后还是得孤独一人死去。
这无可动摇的事实激起了人们心中的“触景生情”,无数人不禁为之“感动”。当然,自己一个人住也很寂寞吧!但是,寂寞是感动的原点,让我们有机会静心思考与成长。因此,对于今后“一个人住”生活形态的增加,我们绝不可避之不谈。
因为一个人住的生活经验,可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人所拥有的真正温柔与贴心。据闻最近的年轻人,为了击退寂寞,总是抓着手机拼命打电话、传电子邮件。我倒认为事实正好相反。就是因为一直在打电话、传电子邮件,结果养成了习惯,以致若不如此做,就会感到寂寞。这种寂寞大可不必去体会,这是低程度的寂寞。
只要曾有一个人住的经验,不仅能体会到真正的寂寞,自己也会有所成长。趁自己年轻的时候,主动去亲近寂寞,如此一来,你应该就会明白,寂寞其实是一种快乐。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害怕“一个人”的你!
曾经在各种关系状态中,失去自我、忘记独处美好的你!
将今日的历练化作未来的勇气,
无论谁离开了你,别忘了你本就可以一个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