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 《从一个人开始》 @北京时代华语
(2015-11-09 09:02:10)
标签:
情感从一个人开始连载书摘杂谈 |
连载3
珍惜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不习惯独处的人,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显得心神不定、坐立难安。这样的情绪若持续高涨,就会对独处一事心生厌恶,变得只会一味地迎合他人。
如此一来,不仅自己想说的话不敢说出口,也会讨厌总是在迎合对方、受人摆布的自己,从而导致心情低落。愈是期望自己能讨人喜爱的人,愈容易受到他人的讨厌与轻视,便是这类情形造成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好呢?只要别再抱有自己能讨人喜爱的期望念头就好了。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要懂得划分界线来过活。若没有这种觉悟:永远都无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据说由于手机的普及,有愈来愈多的家庭主妇罹患了电邮成瘾症。我曾在电视上看过有关患电邮成瘾症的主妇的相关报道,那真的很悲惨。
有孩子、丈夫的主妇,既不做饭也不洗衣打扫,只顾着传电子邮件,孩子们就呆立在一旁,不知该如何是好。像这样的人,能说她很懂得一人作乐吗?其实不然。
因为她非常拼命地想要引起手机另一头的网友的注意。对家庭主妇来说,做饭、洗衣、打扫都是孤独的工作。透过这些孤独的工作找到真正的自己,才是这名主妇所需要做的。
若做不到这一点,与他人的交流也无法顺遂。以成功理论著称的约瑟夫·墨菲(Joseph Murphy)博士,如此说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跟与自己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是同样的。因此,请大家先与自己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如此一来,便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了。”
为此,我们得先让自己独处,过一段“一个人的时间”。因为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若不懂得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间,这是绝对无法办到的。
借由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学会享受孤独的话,即使遭人厌恶或忽视,自己也不会觉得在意。能够拥有这种心态的人,自然也不会再受到他人的厌恶。虽然这看似是一种悖论,但其实这才是人际关系的真实样貌。
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
面对今后的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独创力。然而,独创力的养成可没那么容易。因为,它很难形式化。不靠模仿、只凭一己之力创造出独特事物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话虽如此,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心理学家志贺春彦表示,发挥独创力的条件有三个,分别为“一个人独处”“什么事都不做”,以及“沉浸在白日梦当中”。看了这三个条件,顿时明白为何现在的上班族被要求具有独创力,他们却感到很棘手的原因了。
因为在现代的职场环境中,要实现上述的三个条件并不容易。能够一个人独处已是非常少有的事,如果什么事都不做,肯定会挨骂。万一弄个不好,可能就成了裁员的对象,因此,就算再怎么勉强,也要找件事情做。至于所谓的白日梦,便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不过,在现实主义蔓延的职场上,净说些不切实际的梦话,也是会被其他人当作怪物看待的。
不管怎样,现代的职场不一定能提供可以激发出独创力的环境。那么,难道我们就只能放弃了吗?没这回事。只要有心努力,自己就能创造出适合激发独创力的环境。
“一个人独处”,乍看之下似乎很不容易,但是自己的决心却有办法把不可能化为可能。譬如说,你只要关掉手机的电源、远离人群就行了。唯有自己不愿离开人群、害怕孤独,这才是问题所在。
“什么事都不做”,这或许是现代人感到最棘手的问题。然而,只要持有冥想(静坐)的习惯,或是安排一段自我放松的时间,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在这个时候,想办法远离人群,让自己独处的决心与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做白日梦”,依照每个人性格类型的不同,会有擅长与不擅长之分。梦想家与现实主义者之间的差异当然很大。想要创造出做白日梦的状态,我建议大家可先让自己全神贯注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因为只要不东张西望,只管全神贯注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就能让自己从杂念中脱离出来,使右脑处在积极工作的状态之下。
以上所言,都是有助于激发独创力的办法。我想大家应该都注意到,无论是哪种办法,全都指向了一个人独处的方向。对于想发挥独创力的人来说,总之,重点就在于远离人群。因为孤独是独创力之友。
寂寞是自我成长最好的启发
我个人并没有受虐倾向,不过对我来说,寂寞是一种让人感到舒服的情感。证据就在于,人们以前便对象征寂寞的“秋天”喜爱有加。诗人北村透谷[1]于《秋窗杂记》中如此写道:
“秋天是教人感伤的季节,却也是令人神清气爽的季节。”
说到会让人想起秋天的名著中,有一篇文章是日本人都曾在学校里读过的。那就是在众所周知的清少纳言[2]《枕草子》中的一节:“秋为黄昏。夕阳倾照,临近山际之时,乌鸦归巢,三只四只、两只三只,匆匆飞去,伤感油然而生。”
话说回来,觉得一个人住“很寂寞,所以很讨厌”,依我看,这是非常幼稚的感受。寂寞的情感具有十分不可思议的作用,常带给人莫名的“感动”。若是不懂得品尝这份情感,损失可就大了。
歌人[3]最常吟咏的,不就是寂寞的情感吗?好比说,“别离”一直都是寂寞的。然而,无论在电影还是小说中,剧情的高潮总是这种场面。
若要说起寂寞的源头,那就是孤独。因为人在独处的时候,会感觉到寂寞。这件事告诉我们,人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即使是再怎么受到他人称许、爱惜的人,只要是人,最后还是得孤独一人死去。
这无可动摇的事实激起了人们心中的“触景生情”,无数人不禁为之“感动”。当然,自己一个人住也很寂寞吧!但是,寂寞是感动的原点,让我们有机会静心思考与成长。因此,对于今后“一个人住”生活形态的增加,我们绝不可避之不谈。
因为一个人住的生活经验,可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人所拥有的真正温柔与贴心。据闻最近的年轻人,为了击退寂寞,总是抓着手机拼命打电话、传电子邮件。我倒认为事实正好相反。就是因为一直在打电话、传电子邮件,结果养成了习惯,以致若不如此做,就会感到寂寞。这种寂寞大可不必去体会,这是低程度的寂寞。
只要曾有一个人住的经验,不仅能体会到真正的寂寞,自己也会有所成长。趁自己年轻的时候,主动去亲近寂寞,如此一来,你应该就会明白,寂寞其实是一种快乐。
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估
最近,因为导入成果主义、薪资体制不同以往的公司不算少数。我所认识的某家出版社,在导入绩效主义的同时也引进了年薪制。他们每年都会有一次,相互对照上司与员工自我的评价,然后在双方都同意之下,决定该名员工应得的年薪。年薪的部分会分成十二期来支付;至于年终奖金,就这样自动消失了。
问题就出在评价的方式上。以这家出版社为例,虽然公司采纳员工的自我评价,最后的年薪金额也必须获得本人的同意后才能定案,但是,员工们对公司的做法却是恶评如潮。因为,公司之所以会这么做,目的很显然是要削减人事费用,因此,早已事先设定了人事费用的限额。
自从这个制度开始实施后,所有人的收入都缩水了。对自己可领到的年薪金额无法接受的员工也全都离职了。能力主义与绩效主义,原本应该是带来机会平等的合理薪资分配法,如今反倒是对日本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有利;也因为这样,成果主义才会恶评如潮。
而这股风潮的出现,唯一受到肯定的,便是让员工对于以往都是由公司酌量发给的薪资,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由于在经济高度成长期所能领到的薪资金额会随着年资的累积与职位的升迁而自动调高,导致有人便产生薪资一定会被调高的错觉。
直到泡沫经济破裂后,大家才明白:“原来并非这么一回事。”不过,至今还是有人待在美梦中,尚未清醒。
“这点钱根本没办法生活嘛!”
现在,这种说辞已不被认可了。
“公司并不是为了帮你维持生活而存在的。”
如果被老板这么说,那就玩儿完了。“你能为公司带来多少利益?”这才是现在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而薪资的多寡,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决定的。无法跟上这套系统的人将无法成为正式员工。
所以说,今后最重要的能力,在于自己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状况。若做不到,只能落得乏人问津的下场:若做得到,你的能力就会被人以适当的价格买下。从这层意义来看,现在也可说是一匹狼的时代。
目前,在网络上好像有“年收入评估”的模拟网站。但听说大多数的申请者在做自我评估时都太高估自己。“我领取这样的金额是应该的。”像这种个人的想法,对要付给你钱的人来说是行不通的。看来,还是有很多人太宽以待己了。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害怕“一个人”的你!
曾经在各种关系状态中,失去自我、忘记独处美好的你!
将今日的历练化作未来的勇气,
无论谁离开了你,别忘了你本就可以一个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