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undpic.com/upload/images/41/18c1dca0c29726d85d969b8fcec2f76c.jpg
http://www.bundpic.com/upload/images/41/db61dff38edbb1a387c60b10344381d9.jpg
阿秘厘的乐团名称来自梵语“甘露”、“光”和“不灭”,而“阿秘厘歌”则是由日出、醒舞、日落和鼓歌四个乐章组成
阿秘厘乐团的主创宋歌梳两根总角辫,脖子上带着连缀成串的碎块黄水晶,一袭兜风的深色碎流苏披肩随意地搭在臂弯里。眼前这位好像刚刚灵修归来的颇具异域风情的女子使人无法把她和14年的学院生活联系起来。从1988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到2002年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研究生毕业,她受到的是正统的西方古典音乐教育。但是“古典”气质已经在她身上荡然无存。她自如地向记者讲述关于阿秘厘乐队的各个方面,从名字释义到创作理念,再到乐团的人员构成。尽管这些对一次采访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更有趣的无疑还是“人”。
12月1日,“阿秘厘音乐现场计划”系列三“阿秘厘歌”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这是继2009年
“阿秘厘人”、2010年“圆圈现场”之后,宋歌的阿秘厘乐团的第三次现场演出。“目前还没有出唱片的打算”,宋歌说到,态度坚定,“我之所以一直坚持做现场音乐,是因为现场音乐才是最贴近‘自然’的。”她口中的“自然”无疑要比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更为复杂。最能体现她心中“自然观”的音乐,便是印度音乐了。印度音乐与印度社会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以至于在印度,“传承”与“创新”其实是一对伪问题。因为印度的音乐传统还是深深地扎根于印度社会之中,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它是“自然而然”的、“蓬勃生长”的。无需“传承”,更不用担心创新的问题。而作为西方古典音乐学院派出生的宋歌,却并不希望自己被西方音乐的强大传统所束缚,在毕业之后,就一直坚持做她认为的“属于自己的音乐”。“我碰到了一个好导师,他叫我把什么东西都扔掉,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是我自己,而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便从这里开始。”她在音乐学院的导师何训田不仅在音乐理念上对她影响至大,这次的演出,他甚至担任了她的艺术顾问。而阿秘厘乐团的其它成员,均来自何训田原来录制唱片时的原班人马。
对打击乐情有独钟的宋歌,每次现场演出,都会自制打击乐器。这次演出的打击乐器是何训田与她一起制作的“七方鼓”与“月亮鼓”。“七方鼓”,顾名思义便是一面七边形的鼓,而月亮鼓则形如满月。至于它们为什么要被设计成这个形状,那“就要等到正式演出的时候才能揭晓了”。她还向我讲述了她的一次“神奇”的印度之旅。某年,他们一群人来到印度,来到佛陀的顿悟之地菩提伽耶。那里的人们,不论来自何处,大多席地而坐,凝神静思,忘乎所以。“于是我也席地而坐,闭目冥想。”俄而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清凉之气,从左至右贯穿她的胸腔。那时她不能自持,心中无悲无喜,空空荡荡,但眼泪却簌簌落下,幸有友人在一旁将其“拉回”,她才“回转过来”。否认自己是佛教徒的宋歌的这个有关临界体验的故事,关键点不在于它有没有被神圣想象所渲染,而在于宋歌本人在阐述这个故事时所流露出的对某种神秘性的折服。于是,阿秘厘乐团所做的种种对外宣传便有了一种基本可靠的解释,比如,阿秘厘的乐团名称来自梵语“甘露”、“光”和“不灭”,而“阿秘厘歌”则是由日出、醒舞、日落和鼓歌四个乐章组成。无论流露出来的神秘主义气质是来自于阿秘厘乐团的苦心营造还是她对“自然”音乐的个性化阐发,此次演出都不失为体验一次“自然之旅”的好时机,毕竟,“雨露、空气、土壤是我创作的灵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