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国钢琴家艾玛尔

(2011-12-12 09:30:17)
标签:

李斯特

法国

艾玛尔

布列兹

现代音乐

文化

分类: 法国文化

还有其他音乐家等着我去探索

法国钢琴家艾玛尔

法国钢琴家皮埃尔·劳伦·艾玛尔 摄影/Felix broede

  11月25日,上海音乐厅迎来了钟情于现当代音乐的法国钢琴家皮埃尔.劳伦.艾玛尔(Pierre-Laurent Aimard)。这场为纪念李斯特诞辰200周年的音乐会,被艾玛尔改造得现代感十足。整场演出除了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之外,其它的曲目均为印象派与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德彪西、梅西安、布列兹和利盖蒂。当晚演出的部分曲目据说从未在上海公开演出过,连演出之后的安可曲也选择了布列兹的12首钢琴标记曲中的第四首。

  艾玛尔与现代派音乐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12岁的时候,那时他是伊冯娜.洛丽欧(Yvonne Loriod)的钢琴学生,而后者则是梅西安的妻子。也许这位现代音乐的一代宗师早就对这位颇有天赋的黑发男孩青睐有加,后来他直接拜梅西安为师,成为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的“小师弟”。而他的演奏风格,就此打上了深深的“现代派”烙印。1973年,16岁的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举夺得了奥利维埃.梅西安音乐大赛的第一名,并在19岁时被布列兹推荐为法国室内乐团的首席钢琴,奠定了他在音乐界的地位。

  艾玛尔的演奏生涯其实和其他钢琴家并无不同,莫扎特、贝多芬也是他的必练曲目。但是因缘巧合,他爱上了现代音乐,并为之贡献出自己的十指生涯。但他弹奏浪漫派音乐也绝不逊色,伦敦乐评人莱布雷希特在听了他与哈农库特合作的德沃夏克后说道:“巴黎前卫派钢琴家艾玛尔曾与指挥家哈农库特录制唱片,代表了创新与传统、现代性与仪式的相遇。”

 

 

下面是对他的采访:

A=艾玛尔

B:今年是李斯特诞辰200周年,您也录制了一张名为Liszt Project的唱片,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现代派的曲目,你是怎么想到以这种方式来呈现李斯特的呢?

A:我在构思唱片的曲目时,通常会让一些艺术家对应地出现。比如这次除了李斯特的作品,我刻意加入了一些后世受李斯特影响的作曲家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些对比,能凸显出李斯特作品的现代性和多样性。比如,我把李斯特和巴托克的作品并置,就可以看出李斯特作品中和谐音的预见性;而把李斯特和拉威尔的作品并置,则可以看出李斯特作品的前印象派特征;如果和梅西安比较,就可以看出他作品中对“时间”这一元素的创新。李斯特是一位包涵了各种音乐风格的复杂音乐家。深刻与肤浅、世俗与高雅、诗意的与色彩艳丽的、叙事性的与实验性的,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并存。历史上很多钢琴家都对他有过精彩的诠释。我希望自己的诠释可以更加强调他作品中的实验性和现代性。这是我最近录制李斯特的唱片时希望自己做到的。就像李斯特对自己的评价一样,他希望做一个“未来的作曲家”。

B:这次上海音乐会你选择了四位个性截然不同的音乐家的作品,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吗?

A:其实我并不是很确定该用诠释谁的作品去向年轻一辈的听众来表达自己。我用的方法是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代表了“钢琴文学”的经典,布列兹和利盖蒂则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里程碑,而德彪西是联系它们的一根纽带。

B:你觉得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对钢琴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A:其它钢琴家我不知道,对我来说它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它非常的精巧复杂,包涵了丰富的表意层次。它有着奏鸣曲的形式,但又是由四种奏鸣曲拼合而成,时长达半个小时,丰富而完整,让人想起瓦格纳的歌剧。在其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叙事感和戏剧感,这对钢琴这种乐器来说非常新颖。就像李斯特的其它奏鸣曲一样,这部作品也隐藏了一些东西,有可能是浮士德的主题,也有可能只是善恶之间的较量,魔鬼的力量与上帝的力量。也有可能是李斯特的某种自我写照,那时他的私生活受到人们的猛烈攻击,包括他的功利主义和他的社交问题,以及他和维特根斯坦公主的关系。他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间正是他与这些外在的东西斗争的时候。他用作品回击了他们。

B:那是不是可以把李斯特看做是现代音乐的起点呢?

A:不能说是现代音乐的起点,应该可以说是现代钢琴的起点。他使得奏鸣曲更加具有一种哲人般的思维,他让匈牙利的音乐进入了国际视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段,他的作品非常具有实验性,他让古典时代的音乐和他当时的流行音乐在他的作品中融会贯通。

B:在弹奏B小调奏鸣曲的时候,你没有像一些俄罗斯的钢琴家那样去炫技,你在演奏这部作品方面有什么心得?

A:李斯特可以说是所有现代钢琴技巧的创始人。在想象力和旋律方面他都非常杰出。在这部作品方面,它的结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它的技巧则处于第二位,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自己的观点是在结构方面整体把握它,而不是在技巧上硬抠。一部伟大的作品会有很多的演绎方式,听者可以各取所需。

B:你在12岁的时候遇到梅西安,能谈一下你和他之间的关系吗?

A:他那时是我的钢琴老师的丈夫。我和他们家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参加他们的家庭聚会。我还记得有一年我考试之后乡间的别墅度假。后来我成为了他的学生,我们经常在一起工作,他在作曲方面给过我很多指导。他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谜,他有着闪光的性格,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总能激励我前行。

B:Liszt Project这个系列会继续出下去吗?

A:不会。我花了太多时间在这上面。还有其它音乐家等着我去探索。十年、二十年之后可能会重新做。诠释一部作品,好奇心是最重要的,比如这次的唱片中我弹奏了斯特罗帕,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一次新的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