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做房牙子,可以看到很多社会现实。
买房,目的大不相同的。中产阶级、高收入者,为的是保值,因为通胀很少缺席,一年把货币购买力毛去百分之十几,你不敢存钱,又不敢买股,只好拿砖头。这些人买房,先看的往往是好地段的洋房,或者看别墅。等看了又看算了又算,然后去买个洋房一手。他们对地段敏感,对未来的升值空间比较重视。
刚需,买了等入住的,容易买二手。但是,二手房的首付比例高,通常达到45%,刚需们为首付的问题,转买一手房子也常见。总体,买二手的刚需是主力。二手房,我周围如正和小区、杨家地、隆居花园,房子老旧,每套多在五十平米左右,总价低,适合刚需们置业。这种老旧小区,地段好,交通方便,容易租出去,租金也高。不少农民工入城,攒了点首付的,买这种房的多。
老板阶层,买大平层与别墅。他们不怕远,图的是环境好、风水好,居住舒适。这些房子,由于总价高,流动性差,就单价来讲,远远比洋房便宜。
低收入阶层刚需买房,如果认命,问题也好解决。怕的是“不认命”,步梯房不要,老小区不要,朝北的不要,户型不好不要,非地铁线不要,太偏远不要。这些因素一凑合,刚需们发现“买得起的都不好,好的都买不起”,郁闷。
不少买房人,连“刚需”的资格都差点,一个人工作养三口之家,四十几了来买房。好不容易凑齐三、四十万,贷款买个一百平,月供干到六千多。然后,生活不是压力问题,而是怎么继续下去的问题。我见着心酸,我的作用只能帮这些朋友判断性价比合适不。不错,这房性价比好,可是生活要继续,房子买了影响吃与穿,怎么继续?这个根本问题,才是房子经济早迟要碰到的坎坎。
通货膨胀也好,通货紧缩也好,并不是凑齐首付就买得起房子。而是首付与月供后,生活不受影响,要可以继续日常的生活消费才有意义。从这个立场讲,任何经济体,都会有相当大部份人不适合买房的。他们适合住公租房,可以环境差点,但是可避风雨,延续着生活的同时在未来寻找机会。
遇到这样的买房客,你只能尽量帮助测算,分析形势,温暖他们的心,使其不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