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华夏关于节日的隆庆,西方人不大懂。
我们节日,不少是吓出来的,为了驱恶神,有了那节;比如过年,传说中的“年”就是头害人的怪兽。因此,最大的节日“年”,庆祝的是一场人与魔战斗的胜利,并非是为了一年的开始。
有些节日,为了祭祀。中元节,七月十三,为的是夏天祭祀死去的祖先。我的故乡,这个节日最隆重。七月初十接亡魂,家家堂屋设灵位,上书“本音某氏祖先之灵位”,燃炷化纸,敬刀头肉。祭足三天,至七月十三日午后,烧包邮钱。封皮上写明祖先的名讳、化纸邮钱者姓名、年月日。我记得的故事,是某族兄为寨子里别人家写包,他识字少,只会写自己祖先父母的名讳,以至让人家发现他写的包全是邮给他父母、祖父母的,以后没人敢请他写包,甚至于成为长辈教育孩子读书的名言:“不好好读,连个包皮都请人写,钱化给别人父母!”。
当然,中秋节不祭祀,大家吃月饼与尝瓜,全是思亲与浪漫。十月初一的秋祭,主要是为了慰牛。我记得母亲打好米嗞巴巴,给我两小坨,我粘在牛角上,然后牵我的小黄沙去饮水,让它从水里看到米巴。通常,饮完水,取角上米巴喂了牛,然后有一顿加盐嫩草。农民爱牛,大致也就如此。
清明扫墓,是为春祭。一家老小全上墓地挂纸献冷猪肉,放鞭炮。清明节扫墓,故乡通常也三天,平时少见面的宗亲们,这几天得以在祖先墓前相会相认。
祭祀,中国人的节日,似乎也让洋节带来点异样。昨晚是圣诞节,耶稣之诞。基督教的纪念,是祈祷盼上帝赐福。因此,有圣诞老人送孩子礼物。这比我们祭祀后并不等待立马兑现赐福不同,西方人要直接点。直接点,多数时候沒法子,他们也只好把一日三餐当作神赐,在仪式上做足文章。中国人不直接,祭祀后不马上等待,盼望以后的日子,祖先保佑。以后总会有些或大或小的好事,所以,祖先还是灵圣的。
圣诞节,倘若过惯了,会不会让中国人也性急,变得直接,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反感过洋节的气息很浓。防文化渗透,防到过节上,也没可耐何。公元纪年,宪法上定好的,这一条得改掉,改为以孔子诞辰为元年,既古典又中式。大概中西方文化打擂,孔夫子挂刀推出去,勉强是个平手。这是我对防洋节的大招式,也不知有关部门可愿采纳。
被山神鬼怪、天灾人祸吓怕了,我们的节日是在祭祀仪式中过,送礼求福,我们习惯。洋节,我们也有习惯的倾向,但我还是觉得不大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