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气风水居葬杂谈 |
中国历史上给风水最早下定义的,为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或者根据四时星相变化规律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郭璞之后,定义和研究风水者,不计其数。风水之术,成为与算命、看相、测字、易经八卦一样的一门玄学。我们看中国的传统学问,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就是开始关注某一问题,有点成就,成为一派学术传之后世的那个牛人,往往认知很正常,能够把握本质,能够“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但由于知识积累的限制,中国人往往思考上比较刻于形象思维(如八卦),知识传承上依靠悟性。后来接棒的,基本逻辑体系建不起来,还是靠悟性去拓展,很容易就走了叉道。中医、风水之学,皆是这样子的。
古人抗拒自然的能力弱,改造能力差,建筑、安葬,只能借现成的条件。但郭璞说得水为上,那是很有见识的。世界各文明,主流聚落,都只能靠河流海港发展起来,没有方便的交通、饮水,一切都白扯,看看中国在渭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发展起来的这些历朝城市,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得水为上,这个难题,甚至限制城市合理的规模。中国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巨大,也是解决得水这个问题。
水这个要素,对于游牧、移居之重要,传统风水学是很重视的。后来迷于表面,迷于教条、口诀,视水为财,而不能作为评价环境吉凶的系统要素,就是悟偏了方向。反而在将军扎寨安营的教程里,水道立于本质,没有乱用。我查究六百多年前,我的老祖宗落泥老家那个旧址,泉水足够三百兵丁饮用,敌人无法切断,离住处才二百多米,水质四季清澈甘甜。真不愧将军扎营择地的眼光。
古人居、葬之地讲究止于水,认为山势起伏,如龙行天下,这聚居、葬穴,遇水可止,有龙头之势。否则,就是龙背、龙尾,为不安定、不把控之所。这也是我阅书与游历天下古墓、民居得到的结论。风水先生为混饭吃,呼山名水,取出若干名字乱人乱己,跟现在卖楼盘、卖墓地一至,都不是风水的本质。本质是安全、安定、安宁、静美这样的体验感,所谓“止于水”,无非就是不再动荡。所以,无水也可以止,虽没有那条阻断山势的河流,但让人有浓浓安定体验感的地方,如果饮用之水可以解决,也大吉。
现今关于水的重要,除了饮用安全,生产发展 、地方病、防疫等等水环境问题都在考虑之中。城市、民间聚落的选址、规划,水及其土壤、地质、水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已经远远超越农耕社会人们对于水的认知;再如旧风水先生那边将水的因素局限应用,甚至迷于口诀,抬玄学害人,那是非常愚蠢的。
(风声渐紧,扯点闲学,曾行千山万水,顺手写来,供你解闷,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