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狗肉,吃与不吃,文化

(2016-06-24 10:17:19)
标签:

狗肉

狗皮产品

杂谈

谈谈吃狗肉,应该比较安全,但也可能被不少好朋友斥责,骂:你这个吃狗肉的!

从小我就吃过狗肉。冬季冬至,父亲回到家中,将不知哪位乡亲送来的土狗挂在老梨树上,宰杀、剥皮,在菜园子里挖土灶,铁锅烧开水等着,狗肉切成小块下锅,加姜、丁香、陈皮、草果等香料,顿上二小时,老少围拢,开搞。我的记忆中,大约只有祖母、母亲、姐姐们不吃,乡俗认为吃狗肉“害命”,女人不可以吃。男人们要上山打猎、㚈出江湖,凶险,反而应该吃。冬至把狗套了,挂树宰杀,男孩子们都去观战;男人,连只狗都弄不下锅,在老家是丢人的。所以,我的父亲尽管属乡间文人,但杀猪宰狗,剥皮制褥,这样的事,也极利索。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文化醺淘。

养狗,从小我都有两条土黄相随,父亲或大哥挑的,毛纯黄、腿粗腰细,嘴筒粗大,为的是看家、打架有力。我㚈出去姨妈家的时候,必须把家黄带上,到白虎头崖口,姨妈家村子里十几条恶犬会蜂涌而来,我的家黄冲上去,一边撕打,一边交流,我安全而不受干扰的进姨妈家屋。我吃的狗肉,往往都不知来路,反正不是我们养的。但狗大到一定程度,比如玉米成熟季,比如冬至,往往都不在了,被人套了,吃了,常事。接着又养新的。

就这样养狗看家、作伴,吃狗肉,作狗皮褥子,这种人狗相处的乡间文化,我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而是妥妥的。以后外出江湖,过贵州花江,特意留一天,为的是吃花江狗肉。狗肉做得好的地方,多数如我老家一样,要靠香料避腥的,花江、玉林、安顺、宣威、毕节、昭通,都是如此。

与狗肉文化相应的,是狗皮产品。别的地方没见过其工艺水准。但昭通毛货街,一九九零年代,仍有精制柔顺的狗皮帽、狗皮大衣、狗皮褥子经营。是畅销的土特产品。

近几年城市发展起来,养狗做宠物,当儿子孙子的事,兴盛起来。吃狗肉,成个问题。可我们回到贵州、云南、广西乡间,还是那种养狗作伴、看家、吃狗肉的文化环境。这个文化冲突,实在是沒法避免了。

大约爱狗但吃狗肉的这边,力量渐渐会小,但目前也很有不少人是这样子的,养狗、爱狗,吃狗肉,睡狗皮褥子。

爱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产品,这一方在城市占了舆论主流。

下一代的城市或农村孩子,都在学校被死书醺大,估计能套狗、挂树剥皮、熬汤分享的,成稀有动物。文化的演变,有利于不吃狗肉的一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