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僧的徒弟们为何叫“悟空、悟能、悟净”

(2016-05-22 04:23:24)
标签:

杂谈

2015年4月,我携全家到四川自贡,参观古盐井。我的老同学刘波,全程陪同讲解。但对我来说,惊奇的是古人凿井取卤,整个过程,与我们今天钻井工程布置,原理完全相同。只不过,我们的材料是优质四号钢,我们的动力为内燃机或电动机,但对凿井工艺的理解,双方是一致的。抛开现代技术的应用,从凿井本身工程安排来看,智慧的层次并没有太多的进步。

智慧,于人类来讲,其实就是个体利用知、常识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知识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积累,常识是知识转化为个人自觉意识的部分。佛陀一生,除发现“缘起”这个基于因果解析世界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发现人类个体如何才能提高智慧层次。

戒、定、慧,为佛学三个最基本的修行课题,并不被普通教徒所追求,往往知道“戒”,并不知道为何要守“戒”。猪悟能的八戒,孙悟空的紧箍,都是“戒”的形式。守戒的目的,是避免自己违反一定的社会生活准则而带来烦恼。八戒贪吃、贪睡、贪色,他的烦恼,往往都是缘于对世俗生活的享受,所以“八戒”,每一样都是具体的。悟空本事大,他的烦恼来自于自我膨胀的野心,因而要学会放弃,悟“空”,忘记过去,认识自己的不足。给大本事的带那道金箍,便于修行不走正轨时㚈力控制。而沙和尚,他那名就是浮燥,需要禅定,悟“净”是矣。烦恼不就是打碎玉帝的宝贝玻璃盏得来的吗?你修得时时气定神闲,视一切如无物,专心一事,在玉帝身边执宝,就不会因看着神仙们享受而走神犯错。

戒的目的是便于“定”,没有因自身导致的烦恼,容易入定禅修,达到“开天眼”看万千世界的效果。所谓罗汉、菩萨、佛,各自智慧层次不同,基础就是免除外部干扰入定的能力不同。佛教用各种“戒”来帮助修行者免去“贪、嗔、痴”各种欲望的干扰,样样都挑战人性。但是,对于世俗生活中的凡夫之辈,并非没有意义。

在我看来,知贪,是明白应得与强取的区别而已。求应得,不为贪。应得与知足,是对物质追求的基本原则。世俗、出世,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也是修佛的层次之一。知嗔,明白爱并非占有,而是成全,才是佛性的体现。所以,禅修与爱情、亲情并不矛盾,而是你看得开,知道本来的结果。能免除因爱而生的烦恼。明痴,在于不执于己见,善于倾听善果、善见,借助别人提升自己。佛的层次,就是充分地排除干扰,进入“定”的状态。何为定?就是能专心于一事,能够静心思考、用力。因而佛性无处不在,人人可以成佛。往往迷于杀伐之时,成佛只需放下屠刀,来得很简单。人心入定,心中开眼看世,静心思考,就可以达到智慧的层次。慧,就是有不同于常人的正确见解,达于正见、正知、正念。慧是修行的结果。慧的层次,也是生命的层次,首先在于入定的层次,更在于最终达到的正见、正念、正知识效果。因而,佛修,不是一个追求上天的安排,而是一个追求智慧的方法。为达到慧的目的,第一步就是要解脫烦恼,佛陀发明了修“戒”、“入定”这两个心学方法。

好了,谈了这些,各位施主、善男子、善女士,善知识,该行悟空修炼法、该行悟能修炼法、该行悟净修炼法,各自对号入座。至于普世富而代、贵二代,建议修白龙马法,为什么?自己去悟。

光后面这段,我的慢、懝深重,我修这个。看好大家。阿弥托佛,善哉。

阅读 2赞 投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