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
时间:五月
案例分析:
换位思考,正面引导
新市镇中心幼儿园 李碧莲
针对案例中超超的行为进行分析,类似事件在生活中时常发生,一般观点会单纯认为,超超的社交能力偏弱,面对挫折时会出现过激行为。因为超超在这次交往中很被动,不仅不理会小朋友的主动交流,而且还不满他们动拼图的行为,出现破坏性行为、踢脚蹬腿的行为、高声哭的情绪以及埋怨的话语。说明他遇到问题,不能较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交往语言欠缺。但这样的评价显然很不公平,也往往会很片面,成人很容易就认为制造问题的孩子一定是有问题的,从而忽略了正向评价。
作为教师,在发现问题时,千万别草率定性,而是应该主动追因,首先应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事件中的每一个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他们互相理解,帮助他们学习交往策略。如超超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专心做自己的事情,这是很好的学习品质。在《指南》社会领域中人际交往的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的典型表现;在社会适应子领域的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有一个表现是“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超超是非常专注、努力地想要完成自己的拼图,可以看出超超还是很有责任心的。而另外两位小朋友对他的干扰影响到了他,才会因此发怒。而至于雯雯和成成有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只是行为值得商榷。由此,我们应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图示提醒、暗示。活动规则的掌握与遵守还可以用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大家遵守。比如,我们在图书角、益智区等安静性活动区的墙上可以贴上“保持安静”的标志,让幼儿直接就能看到,懂得活动时不能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
2、适时介入和提示。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常常会忘记规则从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如案例中雯雯和成成的行为,在这时,教师可以采用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方式可以是语言的提醒,也可以是动作的提醒。如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老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我们……好吗?”“请你……好吗?”。让幼儿及时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从而得以快速的纠正。
3、讨论解决问题。讨论的内容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些问题是幼儿比较难以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看到同伴有困难时应该怎么办?想拿别人在用的东西应该怎么做?别人在动脑筋的时候能不能大声说话等
等,由于是孩子们亲自制定的规则,又是他们活动需要,因而,他们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遵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