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娃娃家中的“宠物”

(2013-03-25 15:11:33)
标签:

新市二幼

教育

分类: 优秀案例

    案例描述:又到了区角活动时间。中班幼儿妮妮、甜甜、涛涛、小刚、鑫鑫、轩轩都冲向娃娃家。妮妮眼明手快,拿到了所有的角色牌后开始分配角色。“我当妈妈,涛涛当爸爸,甜甜党风姐姐吧。”涛涛和甜甜对这样的分配很满意。旁边的小刚不乐意了,说:“是我先到的,涛涛到得比我晚,应该我当爸爸!”妮妮则“理直气壮”地说:“谁拿到角色牌谁决定怎么玩,是我拿到了角色牌的,我说了算。”妮妮又对鑫鑫、轩轩说:“你们是男孩,谁想当哥哥?”轩轩对“哥哥”的角色不感兴趣,无奈地走开了。鑫鑫只好选择了哥哥的角色。小刚还在为谁先谁后的事情据理力争,妮妮不耐烦了:“老师说了要互相谦让。人太多了,你去其他区玩吧。”说完顾自开始“做饭”了。

    小刚先去建构区看了看,再到“饭店”看了看,最后又回到了娃娃家。他用商量的口气对妮妮说:“我当小狗好不好?”妮妮坚决地说:“我不喜欢小狗。”小刚又补充说道:“我可以看家,而且很听话的。”妮妮想了想,最后答应了小刚的请求。小刚高兴地趴在地上,“汪汪”叫了两声。“妈妈”和“姐姐”在做饭,“爸爸”和“哥哥”去“超市”购物了。“小狗”在地上爬着,有时朝门口小声地喊几声(“妈妈”不准“小狗”大声叫)。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区角之一,在娃娃家中个别幼儿总是扮演小猫、小狗等宠物。他们往往以“我可以看家”“我会很乖”“我是最漂亮的小猫(或其他宠物)”等为由,争取同伴的同意,从而进入娃娃家玩。但“它们”很少与“主人”交流,偶尔学叫几声,要是碰上好心的“主人”可能会带“它们”去其他区“溜达溜达”,更多的时候只是在娃娃家爬来爬去,无所事事。

    对此我感到十分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幼儿喜欢扮演娃娃家的宠物好不好?教师应不应该干预?

您有类似的困惑吗?您是如何解决的?

 

    案例分析:我说:“可以的”,我们教师应要尊重幼儿的游戏不要干预。

    我认为幼儿在娃娃家无论是做爸爸妈妈还是当宠物,都需要运用身体动作、口头语言或相关物品来表征人、事、物或场景,因此,这些角色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相同。从案例所描述的情况来看,“宠物”似乎在语言交流及同伴交往方面有相对的不足。幼儿或教师如果能让“宠物”具有说话、做决定等权利(这种权利在动画片里比比皆是),“宠物”和“爸爸妈妈”在游戏中的发展机会就是一样的了。

    幼儿的游戏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在成人的观念里,人永远比宠物高贵,所以人趴在地上爬来爬去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而在幼儿的游戏中,狗和人之间往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小狗原本就应该在地上爬来爬去。事实上,如果幼儿自愿选择做“宠物”,且“宠物”又与其他角色一样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宠物”游戏就没有什么不好的。教师应更多地通过幼儿的玩法来判断他们游戏的意义,从“宠物”的行为来看,幼儿在前四个方面表现良好,只是在言语交流方面不够理想,社会性交往频率偏低。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适当介入来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提高他们的游戏水平。

    第一,丰富幼儿有关“宠物”的生活经验。“宠物”除了要看家护院,也要洗澡、看病、吃饭等,还可以跟“主人”一起出去散步、买菜等,这样,“宠物”与“主人”交流的频率就会有所提高。

    第二,创设有利于“宠物”活动的场景,投放相应的材料。如在娃娃家设计一个供“宠物”睡觉、洗澡的地方,提供“宠物”专用的餐具或玩具,引导幼儿开办“宠物”医院,引导“超市”里的幼儿准备“宠物”专用食物等,这些场景及材料有助于“宠物”游戏的丰富与发展。

    第三,仔细观察“宠物”的表现,随时提供其他方面需要的帮助,在尊重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介入游戏。例如,针对“宠物”游戏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客人进入娃娃家与“宠物”和“主人”互动,提醒“主人”给“小狗”洗澡、看病、打扮等,以丰富游戏情节,推动游戏的发展。此外,如果教师通过观察和谈话了解到那些幼儿并不愿意做“宠物”,而只是因为喜欢玩娃娃家游戏,那么,教师就应该考虑多创设一些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12月案例分析
后一篇:2013年03月28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