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索能力的重要性
(2012-06-28 21:28:17)
标签:
三合幼儿园育儿 |
分类: 优秀论文 |
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索能力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90年代以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态度,强调在学前儿童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体现了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的特殊性。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学前儿童的,而是学前儿童通过自己获得的,学前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示范或操作实验向学前儿童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学前儿童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
关键词:科学活动,教师和幼儿,探索能力
学前儿童是天生的小小科学家,他们从一出生起,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科学就在他们身边,到了学龄前阶段,他们对周围的大自然越发充满了好奇心。科学现象神奇有趣,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不断地在他们小小的头脑中涌现。作为学前儿童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更好地从幼儿兴趣出发,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自主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一、“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有兴趣才会去实践,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
的动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对什么现象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刨根问底。为了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我总是在自由活动的时间与孩子们一起聊天:“雷雨时,为什么先听到雷声再看到闪电?”“为什么太阳和月亮不是同时出现在天空?”“花儿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在这种宽松又没有顾忌的环境中,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如:在一次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辨别生熟鸡蛋,我先让每个孩子手拿生熟两个鸡蛋,引导幼儿自己旋转鸡蛋玩,从中发现生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又引导幼儿把鸡蛋放在耳边摇晃,了解有声响的是生鸡蛋,没有声响的是熟鸡蛋,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幼儿获得了经验,而这些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而成功的喜悦能激起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
2、鼓励幼儿探索,为幼儿创设全新的环境和氛围
重视学期儿童科学教育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前儿童良好的全面学习经验的获得,环境是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浓厚的科学探究气氛,宽松、开放的科学探究环境,能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萌发幼儿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科学活动室为幼儿提供了探索事物奥秘,满足好奇心的活动空间。在这里,孩子们如同进入了一个微型科学小世界,他们的小脑瓜里会产生一个又一个小问号:水为什么会倒流?太阳花为什么朝着太阳?等等。在活动室,教师多倾听少告知,多欣赏少责备,多等待少催促,尽量让幼儿在观察、操作、游戏中主动与周围环境中的科学信息产生交互作用。在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小树苗、花卉、蔬菜。如水仙花、兰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时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他们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
1、提供的材料应能启发幼儿探索并实现教育目标
在科学活动中投放充足的材料供幼儿发现、探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幼儿有了可操作的材料,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当形形色色的操作材料呈现在幼儿的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摆弄的过程中,尝试错误与成功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在发现、探索中发挥才能。如:中班科学活动《沉浮》,孩子们为了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沉着的物体浮起来,他们相互商量、讨论、尝试,借助其他物品来探索:用石头压在木头上,小钉子放在泡沫板上,把瓶子里装满水······,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们利用材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织的操作活动应使幼儿的探索行为更细致、更深入
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操作探索活动。在科学教育中,我有意识地给幼儿提供机会,让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动脑,以提高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在大班“有趣的人体关节”一活动中,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是不是只有关节会动?”“人体还有什么地方会动?”通过跑跑、跳跳、转身、弯腰等动作体验,让幼儿感知人体上的关节,幼儿发现了除了关节会动,眼皮、心脏等地方也会动,但不像关节那样灵活,动的幅度也没有那么大,幼儿在获得有关关节的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探索的积极性。
在当前激烈变化的社会中,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即教师“告诉式”的教,学前儿童“接受式”的学,仅仅教幼儿“学什么”,而不注重幼儿“如何学”,已不能满足学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在科学教育中引导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正是从学前儿童的天性出发,通过不断满足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更多的好奇心,使学前儿童逐渐形成对科学和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前儿童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施燕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志明主编:《幼儿园科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