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 解读童心——幼儿一日活动中师幼有效互动策略案例评析
(2012-06-28 08:42:3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优秀论文 |
走进孩子
一、主题内涵: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到: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为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进的话题,那么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和学习中,教师究竟应怎样创设一个有效、合理的师幼互动氛围呢?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观察树叶
秋天到了,幼儿园的许多树木都飘下了落叶,一次孩子们在草坪上做游戏,有几个孩子蹲在一起拨弄着什么,于是老师轻轻的走进孩子,发现孩子们正在观察几片形状不一的落叶。有的说“这片叶子像把扇子,摸上去有毛茸茸的呢!”“哈哈,这片叶子上面有很多的网线,像蜘蛛网一样,真好玩。”“看!这片落叶有两种颜色,一半红,一半绿,真漂亮啊!”“不知道这片落叶叫什么,像鸡爪一样的样子。。。。”小小的几片落叶竟引发了孩子们好多的疑问,于是《有趣的树叶》的探究活动就在和孩子们的共同建构中逐步开展起来。
师“今天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树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手中的树叶长的什么样子的。”(请孩子们第一次观察手中的树叶。)
师:你发现了什么呢?
幼:我发现这片树叶两头尖中间圆,像艘小船一样。
幼:我发现这片树叶像把扇子,可以扇风凉。
幼:我发现我这片树叶和贝贝的不一样,有三片小叶子组成,贝贝只有一片的。
师:哟,你的树叶真有趣,那还有谁的树叶也是这样的呢?教师将幼儿的发现及时的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并将孩子的回答进行梳理。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的很仔细,都是从树叶的外形上发现了问题,现在老师再请你去看一看树叶,看看能不能发现树叶里更细致的地方?幼儿第二次观察。
幼:老师我发现我的树叶中间有一根硬硬的枝条。
师:谁知道这个是什么呢?
幼:是茎吧。
幼:是树枝。
幼:是根。。。。
师:那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观看树叶结构的相关视频。原来这个在树叶中间的叫做主脉或中脉,那是不是每个叶片都有主脉或中脉呢?
幼:老师,我这张树叶里就没有。
幼:我这张也没有的,真有趣。
教师请幼儿观察这两张不一样的树叶,进行小结。
师:除了发现树叶里有主脉,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我发现了树叶里有一条条的线,像蜘蛛网一样。
幼:我也有,不过我这个线分的很开,没这么密。
师:有谁知道这个叫什么呢?
幼:这个是茎吧。
幼:是枝桠。。。。。。
师:小朋友们猜了这么多,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一起看看视频吧。看完后,师幼一起揭秘。了解了阔叶植物一般都有叶脉,针叶植物如松柏等就没叶脉。还有一些植物的叶子变形、退化掉了,更没有叶脉了。之后的环节是让孩子们与同伴互相比较与交流,探索更多的小秘密。
案例二:有效的进餐
在幼儿园,中午的进餐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将饭菜分好,幼儿
洗完手安静地坐在固定的桌子边上开始进餐了,与此同时,教师催促吃饭的声音就开始了:“我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吃饭吃得最快了”;“谁第一个吃完,下午就奖励他一颗五角星”;“先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去玩玩具”。在幼儿进餐的过程中,教师总是会时不时地提醒幼儿:“×××,快点吃!大口大口的吃。”但每次还是会有少部分幼儿在慢慢的吃,都到最后老师喂了才吃完。事后,我们发现,幼儿的进餐理应是一个逐渐提高兴趣的过程,但是因为老师的多次催促,会直接导致很多幼儿将“迅速吃完”作为第一目标,这使得原本应该很轻松、很愉快的进餐活动,被染上了目的性。如此久了,对有些幼儿来说,进餐便慢慢地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我们开始改变自己的策略,在进餐前,对幼儿讲一些有关用餐卫生、食物营养的常识,慢慢渗透到他们生活的点滴中去。如:根据不同的菜品和菜色,向幼儿介绍其营养价值,更可利用“我为菜儿取个名”,激起幼儿想吃饭菜的欲望。如个别幼儿对菠菜不太愿意吃,我们就把菜名取做“大力水手的菠菜”;有的幼儿不喜欢吃胡萝卜,就把它取做“米菲的最爱”等等。进餐中给幼儿适度的自由说话权利,把吃饭慢的和进餐快的幼儿混搭在一起,这样,他们看到周围的同伴吃得这么香,这么快,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餐后我们又指导个别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学习如何收放餐具,清理桌面,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幼儿,使每个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方面节约了就餐环节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给幼儿更充裕的就餐时间;另一方面通过权利的释放,逐渐发展了幼儿的独立、自信,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案例三:小吃店里的争吵事件
区角活动中,一组孩子正在特色小吃店中“工作”。没多久,小吃店里就传出了争吵的声音。老师悄悄走近,才明白原来是收银员觉得自己很空闲,就和服务员争抢,也想来推荐点心,两人互不相让,而旁边的老板和厨师一个帮一个,正闹得不可开交。
老师走了进去,说“老板,你们这有什么特色小吃啊。”两个孩子见状,都围了过来,热情地接待。一个说有米线,一个说有特色馄饨,听得老师顾客直摇头,赶紧疑虑地说了一句“哎呀,你们怎么回事啊,两个一起说,让我怎么听得清楚啊,吵的我都不想吃了呢!要是别的客人来了肯定也不愿意这样的,这样下去小吃店的生意肯定不好喽,你们啊得赶快想想办法哦。”“是啊,是啊,”其中的一个孩子说话了“我妈妈带我出去吃饭,都是服务员接待的介绍我们吃什么,哪有收银员介绍的啊。”另一个说“是的,不管什么店,收银员只管收钱的啊,要是你不在收银台上,钱被偷走了那怎么办啊?”扮演“老板”的孩子说话了“我们来分分工吧,厨师就待在厨房,负责制作客人需要的各种吃的东西,收银员就站在收款机前算账,不能擅自离开,要保管好店里的钱,服务员就负责接待客人,帮助客人点餐。怎么样啊?”“我看这个办法行,怎么样收银员有意见吗?”老师顾客微笑的说,许多孩子都同意这个办法,那位收银员小朋友也不好意思的同意了,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就这样,一场小小矛盾解决了,孩子们又开始了愉快了游戏了。
三、案例分析与策略:
(一)捕捉孩子兴趣,转换自身角色。
一节有趣的观察树叶活动在孩子们的兴趣中萌生了,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既不是简单的回应孩子,也不是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是将时间和探究的权利留给孩子,教师只是敏感地察觉孩子的需要,及时地捕捉孩子“需要发展与提升”的时机,给予孩子适宜的帮助和支持。这不正是《纲要》中所提到的“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这不是一个预设的活动,这个活动本身来自孩子们的兴趣点,教师及时的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客观地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积极客观的判断,判断孩子有什么样的需要,再根据为孩子们设计的发展目标分析产生的这个兴趣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价值,最后围绕对孩子们的发展有价值的兴趣展开这个学习活动。活动中教师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判断孩子是否需要援助,需要什么样的援助,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孩子进行新经验的体验,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开放、和谐温馨、宽松的学习环境。正如《纲要》中提到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充分凸显了对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要形成这种氛围,教师的角色转换是个核心问题,教师必须将自己定位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二)体验孩子心理,释放内在潜能。
中午的进餐活动,教师不仅要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幼儿进餐活动,更应当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其中的教育问题。反思孩子的进餐,从幼儿的年龄特征看,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喜欢边吃边玩边聊,而且有的幼儿有挑食的习惯,如果教师强迫孩子吃饭时不准说一句话,或是让孩子去吃那些无论老师怎么说他都很难吃进去的东西,这样会使幼儿感受到进食的压力,没有愉快的进餐心情,不仅起不到促使幼儿多进食的目的,反而会减低了孩子的食欲,同时也使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彼此心灵的沟通机会在教师制定的规则中轻易扼杀了。
进餐活动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能力强的幼儿完全能自主愉快进餐,教师可以采取赞赏式、评价式互动方式;而能力差的幼儿往往情绪低落,喜欢求助老师或同伴帮忙,此时教师可采取激励式、抚慰式、帮助式等支持性互动策略。像本案例中,针对幼儿进餐说话等问题,教师转变了自己的教育策略,释放权利给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说话的权利。但是给幼儿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都要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进餐中,幼儿愿意相互交流或自言自语,没有影响其他小朋友或破坏进餐活动,个性行为就不应受到纪律的束缚。对于进餐挑食、偏食的孩子,教师则是根据孩子喜欢的角色或形象鼓励孩子逐步改变挑食习惯。对于进餐速度慢的幼儿,把他们同能吃的孩子混搭在一起,使其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另外利用幼儿不服输的个性,平时吃饭时看哪组表现更好从而得到更多奖励,依靠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进餐习惯。充分营造出一种孩子想吃、乐吃、爱吃的心理氛围,将进餐活动变成孩子们认为最快乐的一件事情。
(三)建立平等关系,寻求有效策略。
第三个案例中,当幼儿游戏发生争执,教师发现孩子的合作水平似乎还没有发展到很完善的水平时,孩子们还没有产生主动分工、同伴互动的意识时,教师不是简单制止或是粗暴评判,而是以一个顾客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将教育过程中的关注点真正转移到了个体幼儿的身上,并以巧妙的合作者、玩伴的角色自始至终和幼儿一起活动一起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自己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育契机。
教师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始终是主动的、主体的,他们觉察不出一点老师的指挥与督导。在互动起步的阶段,教师首先充分的倾听问题,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无疑给了孩子最大的支持,激发出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又设置疑问,将球抛给孩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角色给孩子“提个建议”,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求问题的原因所在,果然孩子们也开始悟出了合作中自己的责任和分工明确的概念,开始主动地参与了。这样巧妙的介入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又使孩子自然地获得了合作的成功体验,同时也明白了小吃店游戏的角色规则。这种互动方式使教师真正“放下身份”,真正尊重、理解幼儿的想法、决定,把自己放到幼儿集体中做一个不起眼的“小不点”,同时又敏锐地关注幼儿,及时地介入、巧妙的参与,寻求最有效的互动方式,真正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
良好的师幼互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克服教师的权威,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关心幼儿,重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亲密,可信赖,相互尊重的新型师幼互动关系,为幼儿营造开放,和谐,温暖,宽松的环境,使幼儿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
2、《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进行式支持策略》四川省成都市机关幼儿园
3、《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行为特征及启示》 幼儿教育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