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如何建立家园互动
(2012-06-21 17:06:29)
标签:
育儿 |
分类: 优秀论文 |
士林中心幼儿园
【摘要】良好的家园互动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很多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存在一些盲区和不足,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家长,创建沟通渠道以积极促进家园互动。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所处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惟有把家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教师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积极的互动桥梁,才能给予幼儿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家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家园沟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惟有在奠定共同情感基础的前提下,因时因地不断变化沟通技巧,提升沟通艺术,才能实现家园间的完全融合。但是,在家园合作的组织与实施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改观。
1、家园沟通方法欠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日常实践中,部分幼儿教师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方法,相互间缺乏了解,在日常沟通中缺乏艺术,以单纯呆板的方法与家长沟通,不会因时因地的变化,遇到较简单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时还能够应对,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就可能导致沟通桥梁被阻塞。
2、沟通内容只侧重于孩子的不足
众所周知,孩子的缺点无论多少,在父母的眼中却如同一朵花似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此,在与幼儿园沟通时,家长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一些反馈意见,并且希望这些意见是积极的、良好的。
随着《规程》和《纲要》的贯彻和实施,幼儿园对如何搞好家长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尝试,热情相当高,并针对自己园所的实际情况,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常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何况,现在的家长素质普遍高,都比较重视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他们会经常向老师问及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平时多接触幼儿,多观察幼儿,全面具体地了解幼儿在园各方面的情况,同时,针对家长的心态,选择适当时候,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家长,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与家长达成共识。
二、创设沟通环境,实现家园互动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需要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任何一方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的态度都会让另一方退缩,只能是被动地参与。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创设沟通环境,加强与家长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实现家园互动。
1、尊重和信任家长,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家长
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距,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放下“教育专家”的架子,学会与任何类型的家长交流,对他们一视同仁。因此,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平等的概念,以平等、尊重、虚心的态度对待每位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激发他们的积极合作的态度。只有这样,幼儿园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配合,从而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好幼儿。
2、肯定孩子,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在家园交流中,双方难免会触及到孩子的缺点。而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美。哪怕只是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兴奋不已,对孩子也倍加关爱和奖赏。而当家长听到老师的“告状”时,就不会那么理智了,他们就会对孩子“横眉冷对”,大声训斥,有的甚至粗暴地当众打骂孩子,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园沟通。孩子年龄小,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犯错是常有的事。作为教师,首先应采取正确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过错,设法使孩子体验由于自己的过错使别人蒙受痛苦的内疚心情,同时,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心理承受力,注意说话的态度、语言的技巧和分寸,尽量积极地、正面地、具体地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表现,尊重家长,真诚地帮助他们认识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减少单纯的“告状”,注意先扬后抑,先肯定优点,后点出不足。这样,家长也能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及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家园互动。
3、创设沟通渠道,开展家园合作的教育活动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来接受教育,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的进步。因此,幼儿园必须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创设沟通渠道,接送环节是开展家长工作的重要环节。
第一,接送环节是家园合作教育的一种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第二,接送环节需要教师热情、耐心、坦诚地与家长交流。
首先,要避免只用“挺好的”、“还行”、“一般”这样的模糊词语来回答家长。“挺好的”是人们对事物模糊表态的一种方式,用这个词语来回答家长,一次、两次兴许可以,但久而久之,会让家长觉得这是在敷衍。因此,在说完“挺好的”后,教师一定要补充说明到底好在哪儿,孩子有什么具体表现、进步或不足。其次,要适当给家长提一些教育建议。大多数家长都欢迎老师提出教育建议,认为这是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但在提意见和建议时,应注意方式和场合。对少部分不理解教师工作的家长,要保持冷静,坦诚交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信任和理解。再次,要抓住时机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以请教的态度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
接送交谈环节虽具有方便、及时等特点,但也会受到一些制约,比如家长较多时,交流时间不可能太长,交流不是很充分;比如家长不能看到教师组织活动,对幼儿在园生活把握不够深入等。因此,要注意多种沟通方式的相互补充、灵活运用,如利用“教育活动开放日”、 “家长会和家访”、“主题活动”、“观摩活动”、“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 “电话交流”及“百校千师访万家”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和内容,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各方面的表现,了解教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时,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从而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激发自己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4、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提高办园质量
家长委员会是联系幼儿园和广大家长的纽带和桥梁,许多重视家长工作的幼儿园都有家长委员会。因此,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家长委员会的建设,真正发挥它的桥梁作用,发动和组织家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各种配合幼儿园教育的活动,参与幼儿园的监督和管理,为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促进家园互动。
三、 案例解析:
案例一、关于幼儿午睡
刘然非常不适应幼儿园里的午睡。刘然躺在小床上,只要老师一转身,他就撩拨附近床铺的其他小朋友,做鬼脸,翻筋斗,发怪声,受到老师的多次批评。刘然老受批评,越来越不喜欢幼儿园,每天吃午饭的时候就紧张,生怕睡不着。
因为刘然的这种情况,我和刘然妈妈做了一次沟通。家长交代了他们全家延迟刘然睡眠的努力,我安慰她说:“刘然的作息时间也是不错的,将来去了小学是没有机会午睡的,刘然会很习惯,其他小朋友反而要重新适应。”对于家长提出可不可以让刘然不午睡,我很为难,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引发其他小朋友的攀比——比如有的孩子纯粹是为着贪玩不午睡,他也许会说“为什么刘然可以不睡觉我不行,这不公平!”这会引发管理上的混乱。最后,我与家长商议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与刘然约定先睡半小时,如果半小时后还睡不着,就带他去活动室玩一些折纸类的游戏。一个人玩纸艺是很容易发困的,一般玩了半个多小时,刘然的眼皮就耷拉下来,于是就带他去睡觉。现在,刘然对上幼儿园要午睡这件事,已经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了。
案例二、老师总说“挺好的”
在一次家长会上,无意间听到一位家长和其他家长聊:“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很长时间了。说真的,我现在对孩子在园情况很不了解。您看,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八个小时,晚上接回家和家长也就呆上两个小时。孩子回家不太说幼儿园的情况,问老师,老师总说‘挺好的’。真不知这‘挺好的’到底好到什么程度,我们家长该为孩子做哪些准备?”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对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的渴望,对“挺好的”的困惑。这位家长的话,立刻引起了我的思考。
平日里我们不经意间给家长的一个回答“挺好的”,引起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不满。矛盾的根源在于,家长的需求与教师提供的服务质量之间存在差距:家长渴望了解孩子在园的各种情况,要求教师尽量反馈孩子在园表现、发展特点和水平,但是,我们却疏忽了这方面的意识,没有充分重视到家长接送孩子这一环节的意义和价值。接送孩子工作作为家园沟通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总之,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只有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起家园沟通桥梁,才能达到工作的实效,才能更好地做好保教工作,才能更进一步地贯彻落实《规程》和《纲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
【2】《让“家园之窗”成为家园互动的平台》,缪晓华,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