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抚平孩子创伤的心----记一名小班幼儿尿床的情感经历(机幼 叶芳芳)
(2012-06-10 19:23:23)
标签:
育儿 |
分类: 优秀论文 |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从动作、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衡量幼儿心理健康,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是标志: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文中的幼儿就是因为害怕、焦虑,而不能自已的表现出尿床的行为。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范畴。
一、好奇、模仿------我也要小便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喜欢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学习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小班的幼儿往往是看到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也要跟着去做。因此,午睡时当有一名孩子要求起床小便时,平时从不要求小便的浩浩也喊着:老师我要小便。老师同意了浩浩起床小便的要求。过了大约半小时,浩浩又要求小便了,还走到老师的办公桌前看看。但是,小便只尿了一点点。此后的几天里,浩浩每天午睡时要求起床小便1-2次,有时根本没有小便,只是爬起来走了一趟。原本每天睡着的浩浩每天不午睡了,时不时的想着起来走走。
在这个过程中,浩浩模仿他人起床小便的要求,有时是真正有小便,有时是出于好玩的心态起来走走。在小班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模仿学习巩固下来的,同时,一些教师和周围成人没有察觉到的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幼儿模仿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习惯成自然”------真正尿床
习惯成自然的本意是“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但是,文中的“习惯成自然”是指:浩浩因为每天叫着“我要小便了”,多次以后,每天起床小便成了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浩浩养成了每天午睡时起床小便的习惯,这个行为本身影响了浩浩自己的午睡,还影响了集体的午睡常规。在天气较凉的日子里,浩浩还可能因为着凉而生病。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指出:学前期是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对习惯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教师----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害怕、焦虑------频繁尿床
四、爱的力量------恢复平静
在老师担心浩浩尿床和浩浩害怕自己尿床的忐忑心情中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虽然采取了很多的教育措施。但是,情况没有任何的改善。一天中午我在想:可能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无意提醒,反而“刻意”提醒了浩浩尿床这件事,给了孩子的心理起到了负面的强化作用。可能教师采取自然、放松的教育对策会使浩浩弱化尿床这件事的记忆。于是,班内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策略一:教师和家长每天不再提醒浩浩午睡时叫老师。而教师呢?也不再有意无意的提醒浩浩要多小便。教师表面上不再积极关注浩浩的“尿床事件”。策略二:我要像妈妈一样温暖孩子的心,帮助孩子在午睡时放松心情,忘却尿床的记忆,逐步恢复心理的平静。可是,当浩浩躺在床上时还是不由自主的紧张、哭泣。老师采取了陪着孩子哄他入睡的教育对策。当老师坐在孩子的床头,轻轻的摸着浩浩的头说:今天老师像妈妈一样陪着你睡觉好吗?浩浩开始闭上眼睛睡觉了,但时不时的眯缝着眼看看我。我知道他在担心老师的离开。半个小时以后已经十来天没有午睡的浩浩睡着了,中途浩浩惊醒,哭喊着:老师我要小便。老师轻轻的唤醒浩浩去小便,之后浩浩又安静的入睡了。奇迹发生了,这天中午浩浩没有尿在床上。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浩浩每天在老师的陪伴下安静入睡。尿床的情况基本上也不发生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浩浩每天能自己午睡了,不再害怕午睡,不再哭泣。孩子的心得到了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