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爱抚平孩子创伤的心----记一名小班幼儿尿床的情感经历(机幼 叶芳芳)

(2012-06-10 19:23:23)
标签:

育儿

分类: 优秀论文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从动作、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衡量幼儿心理健康,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是标志: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文中的幼儿就是因为害怕、焦虑,而不能自已的表现出尿床的行为。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范畴。

一、好奇、模仿------我也要小便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喜欢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学习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小班的幼儿往往是看到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也要跟着去做。因此,午睡时当有一名孩子要求起床小便时,平时从不要求小便的浩浩也喊着:老师我要小便。老师同意了浩浩起床小便的要求。过了大约半小时,浩浩又要求小便了,还走到老师的办公桌前看看。但是,小便只尿了一点点。此后的几天里,浩浩每天午睡时要求起床小便1-2次,有时根本没有小便,只是爬起来走了一趟。原本每天睡着的浩浩每天不午睡了,时不时的想着起来走走。

在这个过程中,浩浩模仿他人起床小便的要求,有时是真正有小便,有时是出于好玩的心态起来走走。在小班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模仿学习巩固下来的,同时,一些教师和周围成人没有察觉到的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幼儿模仿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习惯成自然”------真正尿床

习惯成自然的本意是“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但是,文中的习惯成自然是指:浩浩因为每天叫着“我要小便了”,多次以后,每天起床小便成了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浩浩养成了每天午睡时起床小便的习惯,这个行为本身影响了浩浩自己的午睡,还影响了集体的午睡常规。在天气较凉的日子里,浩浩还可能因为着凉而生病。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指出:学前期是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对习惯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教师----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因此,教师也采取了一定的教育措施。一天中午,当浩浩第二次喊着“我要小便了”。老师建议说:浩浩已经小便过了,等睡醒了老师再请你小便。不久,浩浩睡着了。可是,当午睡的铃声想起,大家都起床了,浩浩却不肯起来。老师走过去帮助浩浩穿衣时发现他的被子已经湿透。老师说:你小便出了怎么不告诉老师,浩浩只是低头不语。老师开始找来替换的衣服,同伴开始嘲笑浩浩,老师及时制止了同伴的嘲笑。放学时,老师向家长交代了浩浩尿床的事。家长表示孩子在家从没有尿床的情况发生过,还告诉孩子以后要小便要及时告诉老师,浩浩的满嘴答应了。就这样浩浩从模仿他人起床小便发展到自己第一次真正尿床。事情发生的很平淡,老师也没有多在意。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超乎老师的想像。

三、害怕、焦虑------频繁尿床

     焦虑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有时表现为情境暂时性焦虑,即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或已发生时出现的焦虑;有时表现为特质性焦虑或性格性焦虑,即焦虑成为一种习惯或品性,对所遇到的任何事情,却会感到焦虑。焦虑情绪如果发展成严重的精神障碍,即为焦虑症。幼儿焦虑症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过度的焦虑、痛苦、失望或孤独情感经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浩浩在第一次的尿床经历之后的几天里,每天的午睡时间一到,就喊着要小便。而且午睡中途要求小便的次数更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上每天还会尿出一次。老师和家长都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共同探讨可能孩子生病了?但是,不午睡的情况下浩浩的如厕规律正常,只是一到午睡时间孩子才会表现出特别尿急的情况,那么可以排除生病的可能性。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老师也在考虑孩子是因为焦虑而引起的不由自主的遗尿。老师也不断尝试不同的教育的策略。首先是在午睡前如厕活动时督促孩子小便解干净。其次,在午睡前适当控制孩子的喝水量。最后,老师还在午睡时提醒浩浩有小便可以叫老师。但是,这些教育对策似乎都不起作用,浩浩还是每天会尿床。最严重的一天是午睡时尿出了4次。当浩浩每次哭着鼻子说:“老师我要小便时他已经尿在了床上”。这时,老师很苦恼也很无奈:怎么会这样呢?每天中午老师担心浩浩会尿床。而浩浩自己呢开始恐惧午睡,因为担心尿床午睡时总是哭哭啼啼。越是害怕尿床却越是每天都会发生尿床事件。

四、爱的力量------恢复平静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将我的爱播洒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沐浴在爱的泉水中,愉快地学习、生活。

在老师担心浩浩尿床和浩浩害怕自己尿床的忐忑心情中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虽然采取了很多的教育措施。但是,情况没有任何的改善。一天中午我在想:可能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无意提醒,反而“刻意”提醒了浩浩尿床这件事,给了孩子的心理起到了负面的强化作用。可能教师采取自然、放松的教育对策会使浩浩弱化尿床这件事的记忆。于是,班内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策略一:教师和家长每天不再提醒浩浩午睡时叫老师。而教师呢?也不再有意无意的提醒浩浩要多小便。教师表面上不再积极关注浩浩的“尿床事件”。策略二:我要像妈妈一样温暖孩子的心,帮助孩子在午睡时放松心情,忘却尿床的记忆,逐步恢复心理的平静。可是,当浩浩躺在床上时还是不由自主的紧张、哭泣。老师采取了陪着孩子哄他入睡的教育对策。当老师坐在孩子的床头,轻轻的摸着浩浩的头说:今天老师像妈妈一样陪着你睡觉好吗?浩浩开始闭上眼睛睡觉了,但时不时的眯缝着眼看看我。我知道他在担心老师的离开。半个小时以后已经十来天没有午睡的浩浩睡着了,中途浩浩惊醒,哭喊着:老师我要小便。老师轻轻的唤醒浩浩去小便,之后浩浩又安静的入睡了。奇迹发生了,这天中午浩浩没有尿在床上。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浩浩每天在老师的陪伴下安静入睡。尿床的情况基本上也不发生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浩浩每天能自己午睡了,不再害怕午睡,不再哭泣。孩子的心得到了平静。

 感悟

 整个尿床事件历时一个多月,老师和孩子都有点心力交瘁。一方面,浩浩经历了一次心理挫折。从模仿他人到真正尿床,最后频繁尿床。浩浩的心理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龄特点导致的好模仿,贪玩。第二阶段是从游戏的心态发展成了现实的问题----真正尿床。第三阶段是问题发生之后的手足无措,因为过渡的害怕、焦虑而导致了心理问题----频繁遗尿。在三个阶段中浩浩的心理发生是微妙的、脆弱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孩子也常常因为一些细小的问题发展、演变成心理问题。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问题出现时及时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也经历一次教育策略的考验。首先,当孩子第一次尿床时,教师平淡的处理了问题。制止了同伴的嘲笑,告诉孩子尿床以后要主动告诉老师,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其次,在孩子频繁尿床之后,教师采取了家园沟通、语言提醒、生活习惯干预等多种方式预防孩子尿床。但是,事与愿违孩子还是不停的尿床。最后,教师又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终于在尝试了多种方法之后采取了爱的鼓励教育方式,帮助孩子与老师建立了安全的、依恋的师生关系,逐步化解了孩子心理的阴影,帮助浩浩克服害怕、焦虑的情绪,安静午睡。改正了午睡尿床的不良习惯。

    我相信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在播撒爱的同时注重灵活变化教育策略,一定能在孩子的心田盛开健康的鲜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